●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先辈们唱过的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2、能感受并表达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

●教材分析

《酸枣刺》是作曲家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写下的一首儿童歌曲,这首歌曲是《生产大合唱》中的选曲,1939年作于延安。全曲短小精悍,主要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采用领唱、合唱等演唱形式,具有一呼百应、此起彼伏的效果。情绪活泼天真,坚定乐观,反映了当时根据地儿童与全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蔑视和抗战必胜的信心。

《共产儿童团歌》这是一首诞生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歌曲,根据苏联少先队歌曲《在篝火旁》的部分曲调填词而成。是一首进行曲风格的革命歌曲,也是电影《红孩子》的插曲,歌曲反映出大革命时期江西老革命根据地儿童团的精神面貌。歌曲中节奏坚定、旋律昂扬,具有鲜明的斗争气质。全曲共四个乐句,曲调短小有力,号角型的音调进行和不断出现的附点音符,使歌曲充满了雄壮豪迈的气势,形象地反映了儿童团员们吹起军号奋勇前进、时刻准备迎接战斗的坚强决心。

《卖报歌》是作曲家聂耳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四个乐句单乐段歌曲,歌曲节奏跳跃,曲调活泼,生动地勾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报童形象。歌曲的情绪乐观向上,对明天充满着希望。歌曲篇幅虽小,但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从解放前一直流传至今,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

●教学过程

(一) 学唱《酸枣刺》

1、 听唱歌曲。教师范唱歌曲《酸枣刺》后提问:歌曲的意思是什么?

2、 观看影碟。教师播放故事片《小兵张嘎》片断。

3、 听歌走步。教师带领学生随着歌曲的节奏与情绪踏步。如:左右 左(右并步)|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 左右 左(右并步) (间奏)原地踏步:|| 左右 左(右并步) | 左右 左(右并步)| 左右 左(右并步)| 左右 左(右并步)| 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并步)| 左右 左右|左右 左右:|| 左右 左右|| 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可以反复练习)。

4、 演唱歌曲。熟练上面踏步后,教师和学生边唱歌边踏步并反复体验歌曲情绪。演唱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根据歌词的词意与音乐的情绪创编身体动作来表现歌曲。

5、 巩固知识。演唱歌曲时,复习巩固段落反复记号的用法。

6、 介绍作者。学生在一段鼓舞人心的歌曲学习后,教师简介曲作者:冼星海。

(二)学唱《共产儿童团歌》

1、 看看。观看课件电影片段《红孩子》,让学生在情境中了解共产儿童团员以及共产儿童团的精神风貌。

2、 听听。教师范唱《共产儿童团歌》。注意要唱出进行曲的风格。

3、 动动。听赏钢琴变奏曲《共产儿童团歌》并做律动。先请学生听着钢琴曲,然后学习先辈们扛红缨枪的那种样子,挺起胸膛,步伐整齐的做行进动作。再听辩《共产儿童团歌》的主旋律共出现了几次?跟随每遍不同的音乐做不同的律动。如:

A B A C A

走步 转圈 走步 跳跃 走步

4、 唱唱。通过两遍听赏活动,学生已熟悉钢琴变奏曲《共产儿童团歌》的主旋律,为学唱歌曲作好了铺垫。教师可先有节奏地带读歌词,再请学生轻声跟唱歌曲。演唱形式可多样化:有问有答,有领有合。

5、 比比。教师可让学生在前面律动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与歌词意境一致的动作,边唱边表演,分小组竞赛,比一比哪组表演最符合歌曲的精神与情绪。

6、 忆忆。教师让学生演唱《小列兵》,让学生感受此曲与《共产儿童团歌》的异同。(从力度、速度、曲式风格、歌曲内容上比较。)

7、 编编。教师出示固定节奏,启发学生创编班队纪律歌曲,并填上自编歌词。

(三)学唱《卖报歌》

《卖报歌》是一首深受儿童喜爱的儿童歌曲。1933年,聂耳在上海联华影片公司工作期间,结识了一个名叫“小毛头”的报童,了解到报童生活的艰苦,聂耳以小毛头作模特儿,于1933年底写成《卖报歌》。1934年《扬子江暴风雨》在上海公演时,聂耳还特地请小毛头扮演剧中的报童,并在过场戏中唱了这首歌。此后,《卖报歌》传遍全国,久唱不衰。

《卖报歌》采用F宫调式,2/4拍。它的基调乐观活泼,对明天充满了希望。开始即以“5 5 5 ”,的简朴音调模拟报童的叫卖声,啦啦 啦节奏跳跃,音调明朗活泼,生动地勾画出一个天真可爱、奔跑着叫卖的报童的形象。

这首歌曲形象单纯,结构短小(四个乐句),属乐段结构。由于采用五声宫调式写成,色彩明朗又富于民族风格,唱起来朗朗上口,优美流畅。它先后用三段歌词反复演唱。第一段的速度稍快,反映了报童不等天明去等派报的焦急心情;第二段的最后一句,速度渐慢,音量稍弱,表达出报童内心的凄苦;第三段的最后一句是全曲的高潮,表现出报童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情。

1、 听听做做。教师播放音乐故事“小毛头与《卖报歌》”,请学生仔细聆听并提出要求:在听到故事中歌唱《卖报歌》的音乐有渐渐慢下来的地方请用手势表示出来。目的是学生能通过自己的鉴赏判断后,用手势表达所感受到的音乐速度的变化。

2、 试试唱唱。请学生试着模仿故事中歌唱《卖报歌》的音乐处理速度的变化进行演唱。旨在把渴望光明的情绪唱出来。

3、 唱唱想想。师生轻声跟唱《卖报歌》。教师启发学生想想:小毛头在雨中叫卖报纸的心情是怎样的?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语气的变化来表达歌曲的情绪。

4、 演演唱唱。熟唱歌曲后可请学生根据歌曲情节进行表演唱。

5、 谈谈找找。优秀作品离不开优秀作曲家的精心创作。教师简介作曲家聂耳的生平,请学生课后查找《卖报歌》的由来、聂耳的故事、聂耳的作品、聂耳的出生年代等。

6、环保教育。我们学习、生活中用过的纸张,包括报纸都是课回收的再生资源,用过之后不能随便乱丢,要回收起来,节约资源。

教学反思:本单元通过学唱先辈们唱过的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学生基本上能感受并表达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

《吟唱古诗词》

教学过程

一、听《春晓》音乐入教室

二、导入

学生闭上眼睛,老师用两个瓶子分别装米和沙子敲击不同节奏。

× × ×× ×

×•× ×× ×

① 比较二种节奏的不同,得出第二种节奏加了一个附点,初步体会附点节奏的节奏感。

② 比较二种声音的不同,猜猜哪个装的是米,哪个装的是沙。

③ 提问:米是怎么来的。

④ 播放“农民伯伯讲解米的全过程”的录像。

⑤ 看了录像懂得了什么。

朗读童谣:

“小小一粒米呀,得来不容易呀,我

们大家一定要珍惜它“

练声,用《地狱中的奥菲欧》片断。

三、新课

⑴(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在一年级学过的一首关于米的古诗。

生吟诵

⑵老师吟诵,学生比较不同之处(速度、力度、节奏、感情)。

⑶学生创编节奏。

⑷以比赛形式吟诵其它古诗。

⑸那我们能不能把古诗唱出来呢?

吟唱《悯农》

a、 老师范唱。

b、学生模唱。

c、 重点难点反复唱。

d、齐唱。

e、 小组唱。

f、 个别抽查、检验学习情况,发现难点及时解决。

g、 用不同方言演唱。老师同学互换角色,由学生来当老师。

h、 全班同学用广州话演唱,随时解决难点。

i、 第一遍用普通话,第二遍用广州话,体会不同方言的特点及中国语言的多样化。

四、拓展

1、欣赏二个片断,看它们是用什么形式表现古诗的。

2、提示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自由地表现古诗,可自己一组,也可和小伙伴一起创编。

3、分组展示。

4、学生自我评价。

五、延伸活动

1、老师评价,然后参与。

“同学们表演得太精彩了,老师都想试一试了。”

老师演唱一首古诗,学生评价。

你们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生猜

(师):它的曲作者就是老师,老师行,你也行。请有兴趣的同学回家用一首自己喜爱的古诗创编曲调。

2、看到课后第1题。

⑴在音乐的意境下有感情地吟诵《静夜思》。

⑵根据诗的意境画一副画,课后完成。

3、好,最紧张的时刻到了,数数你的小星星,看谁能拿到今天的全场总冠军。

六、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吟唱了古诗词,在学习当中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非常有创造力和表现力,也让老师学到了不少东西,那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创编,下堂课把你最好的作品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好,非常谢谢你们,可爱的孩子们,期待下次再见!

在古诗词的音乐中学生离场。 调动情绪,带着愉快的情绪开始音乐课。

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听二种节奏

通过二种节奏的比较,引出附点节奏,并初步感受,将难点分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附点。

⑵课改强调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所以这里我用猜一猜的形式引出“米”,导入课题,寓教于乐。在整堂课中用奖星星的方法,有“聪明之星”、“表演之星”、“创造之星”、“明日之星”等,激励学生参与。

老师经常讲要珍惜粮食,但没有几个学生知道一粒米的过程,所以这里采用录像采访的形式,老师亲自到田间采访农伯伯,听他讲述一粒米辛苦得来的过程,进一步进行思想教育。

选这个练习曲一是因为它有一个“水果饮料”的广告,学生都喜欢;二是因为曲中1—i的跳度音为新歌中的难点解决作铺垫。

复习古诗,提醒学生有感情地吟诵,然后通过老师示范作比较,引导学生跳出传统思维,改变古诗的力度、速度和节奏。然后又以比赛形式让学生回忆其它古诗,让学生沉浸在古诗的韵律中。

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学习并巩固歌曲。

引导学生用不同方言来演唱,拓展学生思维,原来古诗也可以用不同方言来吟诵来演唱的,让学生体会不同方言的特点及中国语言的多元化。

通过一个动画片和一段舞蹈录像,展现古诗的不同表现形式。

给学生一个表演空间,创造空间,让他们自由表现,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创作。

老师和学生互换角色,充分体现师生平等,老师示范,提高学生的创作兴趣

环保教育:教育学生学习先辈节俭等优良传统,不要浪费,包括粮食、水甚至是实践。

教学反思:《吟唱古诗词》是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走进音乐世界教材第四册第八课内容,它体现了音乐与传统经典文化的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教材力图借姊妹艺术(诗词)与音乐的结合,增强对学生的艺术感染力。通过音乐与文学作品间的融合,让每一位学生都用心去感受音乐,并用各种手段来表现自己对诗和音乐的体验。通过这一课将实现以下通过诵读、吟唱歌曲《悯农》一曲,让学生懂得珍惜劳动果实,懂得劳动的艰辛;通过学习,感受到音乐与美术、诗歌的完美结合,并加深孩子对古诗词的理解和对古诗词内涵美感的体验;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喜爱的形式创作表现古诗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