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阅读,作为源于发达国家的一项有着60多年发展历史的少年儿童的阅读模式,是经过实践证明的提高少年儿童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对当下中国阅读现状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王泉根指出,自2009年“中国首届儿童分级阅读学术研讨会”倡导分级阅读的理念与方法以来,国内读书界、教育界、出版界表现出对分级阅读的浓厚兴趣,并正在进行分级阅读的实践。

“第二届中国儿童分级阅读研讨会”28日在京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王泉根在本届研讨会上提出,“儿童分级阅读”理念近两年进入中国以来,成为国内少儿出版界的一大“商机”,因此成为“分级阅读”实践中一批“精明”出版商的“促销新标签”。市场上频现并非为儿童“量身定做”的“伪分级”读物,这一现象值得警惕。

王泉根强调,真正的“分级阅读”与此相反,不是先做产品后推销,而且先做调研再做产品——即从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大脑发育、语言水平、认知能力、兴趣爱好等多种角度进行调研、探究、取样,然后才去“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的分级读物。即便已有图书也可以做成分级读物,也必须经过相关专家的调研、论证、选择。“真正的分级阅读有很大难度,投入也很大,需要调动与整合多方面的资源与人才。”

但是,由于对分级阅读的理念与做法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乃至误解,加之由于分级阅读存在着巨大的“商机”,现在出现了一种颇为玩味的现象:某些精明的出版商瞄准 “商机”,争抢出版分级读物,而且动辄就是数十种。王泉根称,这些出版商做的所谓“分级”图书,并不是从儿童的科学研究出发,量身定做真正适合儿童的读物,而是将已有的图书(中国的、外国的)加盖上一个“分级阅读”的标签,甚至“拉郎配”,然后经过包装、广告,到处加以推销。“这就如同厂家将已经做好的茶杯、茶壶,拿到市场上去游说推销,说这是最适合你的,赶快买吧。这不但是对儿童和家长的不负责,也直接损害了‘分级阅读’的声誉。”

除了“直接贴标签”,还有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值得警惕。王泉根称,“儿童本位”原则,即“什么年龄段的孩子读什么书”是分级阅读的黄金定律。但是原本“一切从儿童实际出发”的“分级阅读”,在出版商的操作下,成为了“名家”选编——这些所谓的“名家”俨然成了儿童文学审美家、裁判员,似乎他们最懂审美、最懂艺术,只有经过他们“钦定”的作品才有文学性、审美性,而千百万少年儿童的实际阅读心理、审美兴趣,当今社会的文化需求、文化责任,则可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