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与积累,我们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经验。

一、发展幼儿听力,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幼儿欣赏音乐,首先要有听觉能力。音乐听觉能力的发展与幼儿的先天素质和年龄增长有一定关系,但更主要的是环境和教育对他们的影响。从一般规律讲,幼儿首先能从听觉上辨认声音的基本特征,如:高低、节奏、力度、音乐、曲式等。但要让幼儿掌握歌曲节奏的快慢及力度的强弱变化却决非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俗话说得好:“一口吃不成个胖子!”那么,从何下手呢?

我们发现:在幼儿的心目中,童谣和他们所喜爱的歌曲是没有什么两样的,童谣节奏明快,韵律和谐,于是我们通过启发幼儿体会童谣的节奏感来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如在欣赏歌曲……时,我们采用了深入浅出的“分解、组合”法,先在幼儿容易掌握的歌词上“做文章”。如在第一乐句前两小节的词曲……中,我们先取其歌词让幼儿用琅琅上口的音谣节奏朗诵歌词,而后教师请幼儿为其朗诵的歌词打出节奏,幼儿很容易就念出以下节奏:×× ××│× ××│×× ×│教师将其板书在黑板上,并把歌词的原节奏也板书在黑板上:2/4× ×│×× ×│××× ××│× ×0 │让幼儿找出不同。幼儿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兴趣浓厚。教师在鼓励幼儿的同时,及时给予正确评价,积极引导幼儿与教师一起和一致地拍出歌曲的原节奏,并要求幼儿用形体动作(拍手、拍肩、点头、踏脚、摆手)等多种形式将此节奏表达出来,再将歌词融入节奏中,让幼儿独立朗诵出来。用同样方法引导幼儿拍出乐曲其他乐句的节奏,将以上分解乐句的节奏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整首歌曲的节奏。用此方法充分调动了幼儿练习节奏的积极性,锻炼了幼儿的听力,学会了用身体感受歌曲的旋律、节奏,找出歌曲中的基本节奏型,并把节奏变成了声音记到脑子里,能很快在音乐声中寻找到此节奏在哪里,在此基础上请幼儿进行歌曲欣赏,并提供沙锤、手鼓、响板、木鱼等多种打击乐器,让幼儿自由操作。当音乐一响,已掌握了歌曲节奏型的幼儿便轻松地随着歌曲哼唱起来,伴着节奏不断地点头、拍手、自由想象着做出各种动作,并自选乐器,自由发挥,教师适时引导幼儿采用独奏、合奏、轮奏等多种形式为乐曲伴奏,有效地发展了幼儿的听力,增强了其节奏复辨听旋律的过程中,幼儿不断地捕捉着节奏的快慢和力度的强弱变化,逐步地辨认其中的各个要素,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二、引导幼儿观察,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判断力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观察是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而精密的观察则是开启真理宝藏的钥匙”。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实实在在的感受与体验,只有真正支远足、爬山、涉水、置身在万草丛中、百花园里,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当孩子看到天空的鹞鹰、水面上的野鸭、田野里的秧苗,还有古树、怪石、清澈的小溪,甚至种子发芽、蚂蚁搬家等细微的现象,都会引起幼儿浑厚的兴趣。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历了无数次的观察积累,幼儿的头脑中便会逐步建立起相应的认识结构,成为构筑幼儿思维、判断能力的一块块基石。如在欣赏音乐《洋娃娃与小熊跳舞》中,我们分析此曲调明快,节奏简单,于是采取了用钢琴即兴演奏的方式请幼儿欣赏,并在演奏的过程中随时调节出音域的高低、节奏的快慢和力度的轻重变化。当优美明快的旋律响起时,观察过狗熊的幼儿便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效仿起记忆中笨拙的小熊的可爱神态、动作:一会儿摇头晃脑,一会儿曲地爬行,一会儿拍拍胸脯,一会儿抬起两爪跳跃,甚至作个鬼脸,翻个跟头,表演的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孩子们也欢呼雀跃在其中。这种自发的模仿表演使幼儿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随着乐曲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力度的加强管理变化,幼儿又巧妙、准确地变换着“洋娃娃”与“小熊”的角色表演,并做到扮演“小熊”时用笨重的脚步,扮演“洋娃娃”时用轻快的脚步。有的幼儿甚至在教师弹出特别低沉的曲调时,自称“老熊”,慢慢地“拄仗前行”,乐得大家前仰后合。这种轻松、随意的调节转换过程,促进了幼儿判断力的不断发展。

三、多手段渗透音乐欣赏教学,提高幼儿的理解能力

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其需要更多地依靠外部可见的音乐操作活动来感知、欣赏音乐。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渗透多种教学手段,利用直观教具,通过听、舞、讲、画等多种方法使幼儿理解音乐的内涵。如欣赏乐曲《小鸟捉虫》时,先给幼儿出示幻灯图像,然后操作小鸟在空中上下翻飞忙于捉虫的过程,使幼儿很容易获得了音乐结构的知识,能在欣赏乐曲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思考、想象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因势利导幼儿采用歌表演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融创造、表演和欣赏为一体,使三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