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细则是为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推动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而编制的,它依据了《规程》和《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遵循了3—6岁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结合了辽宁省学前教育改革的现状,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具体化和地方化,适用于辽宁省以3—6岁儿童为对象的学前教育机构,是其设计、实施和评价教育工作的指南,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一并使用。本细则包括教育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教育工作评价三部分。

一、教育内容与要求

“教育内容与要求”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年龄分三个阶段,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教师应依据本班幼儿的实际,确立具体的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并注意各领域的相互渗透,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健 康

(一)目标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稳定,愉快。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二)基本内容与要求

小 班

1、逐步适应集体生活,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

2、能独立进餐,会正确使用小勺,不洒饭菜。养成饭前洗手、饭后擦嘴与漱口的习惯,在老师提醒下知道口渴喝水。

3、能自己上厕所,便后能整理好衣服,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4、学会穿脱简单的衣服、鞋袜,能独立安静入睡,姿势正确。

5、学会整理自己使用后的玩具、图书及游戏材料,知道将用过的东西放置在固定地方。

6、能安全使用玩具、用具,知道上下楼梯及玩大型器械时应按次序、不拥挤,会避开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

7、体验五官的重要,学习保护五官的简单方法,不将手或其它异物放进嘴、鼻、耳里。知道身体不舒服要告诉老师,能配合医生进行预防接种。

8、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在活动中练习走、跑、跳、钻爬等基本运动技能,动作自然。喜欢做各种训练小肌肉的游戏。

9、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器械和材料进行户外游戏,体验体育游戏的快乐。

10、能一个跟一个走,会走圆形队,能听口令做动作,能随音乐节拍做模仿操及简单的徒手操。

中 班

1、喜欢集体生活,能心情愉快地参加各类活动,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2、能愉快、安静地进餐,会使用筷子;了解简单的营养常识,养成不挑食、不掉饭粒的习惯;能主动饮水。

3、在日常生活中,能认真盥洗,会自己洗脸;坚持餐前便后洗手,会正确刷牙,坚持早晚刷牙。

4、保持个人及生活环境的卫生整洁,能整齐地叠放自己的衣物;安静入寝,学习整理床铺;不乱扔废弃物品。

5、了解与生活有关的安全常识,知道不安全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知道遇到危险时会躲避、会呼救,在活动中学习保护自己并注意不碰伤他人。

6、了解简单的保健常识,能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养成正确的站、立、行姿势;学会保护视力、牙齿等身体的主要器官。

7、坚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尝试、模仿与练习各种基本动作,大肌肉和小肌肉动作能逐步达到协调、灵活。

8、主动尝试各种体育器械及材料的多种玩法,充分活动身体,逐步增强体质。

9、能听口令进行队列练习,会随节奏做简单的徒手操和轻器械操。

大 班

1、进一步体验与老师和同伴相处的快乐,能初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活泼开朗。

2、进餐举止文明,不暴饮暴食,不挑食,了解粗浅的食物与营养的关系。

3、保持个人卫生及环境的整洁,乐于参与简单的清洁环境和服务性劳动。

4、养成独立盥洗、睡眠、排泄等习惯,逐步学会根据气温的变化及自己的冷热感觉主动增减衣服;初步形成管理自己生活用品及学习用品的能力。

5、初步了解身体主要器官功能,懂得保护视力和预防眼病以及预防龋齿和换牙的一般常识,学会保护身体的简单方法。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安全标志,了解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及处理方法,懂得远离危险。

7、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对大气变化有一定适应能力,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8、精神饱满、情绪愉快,喜欢并能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能综合地运用走、跑、跳、平衡、钻爬等大肌肉运动技能进行活动,动作协调、灵活、有耐力。小肌肉动作发展协调、灵活。

9、在体育游戏中,能主动探索各种器械、材料的多种玩法,在游戏中学习合作,遵守规则,不怕输。

10、能动作有力、整齐地随音乐做徒手操和轻器械操。

学 前 班

1、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能与老师和同伴快乐相处,个性活泼开朗。

2、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保持公共环境卫生的习惯,积极参与清洁环境和服务性劳动。

3、有初步的时间观念,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

4、能整理自己的房间、学具和用具,能适应家庭和幼儿园的生活。

5、了解粗浅的食物与营养的关系,知道营养均衡有利于身体健康,有良好的饮食习惯。

6、了解身边的不安全因素,掌握安全保护的基本常识,懂得并学会远离危险。

7、懂得预防疾病的一般常识,学会保护牙齿、眼睛等,有健康检查的意识,积极接受健康体检。

8、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9、积极探索各种运动器械材料的玩法,综合运用走、跑、跳、平衡、投掷、钻爬等运动技能进行活动,动作协调、灵活、有耐力。

10、能精神饱满、情绪愉快地参加体育运动,并学会运动中的自我保护。

11、能整齐、有力、协调地做各种操。

(三)指导策略

1、充分认识健康对学前儿童成长的意义,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2、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应尊重、爱护每位幼儿,营造一种宽松自由、接纳、理解、支持的氛围,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同伴关系,帮助幼儿学习调节情绪和表达情感,使幼儿形成安全感,情绪稳定、主动愉快地参与各种活动。

3、和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要鼓励幼儿进行自立、自主的尝试,为其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运用游戏、示范、练习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习生活自理的技能,逐步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注意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

4、科学安排活动内容,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其基本动作,满足不同儿童运动的需要和运动量,全面锻炼身体。

5、注重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根据幼儿的特点,开展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保证户外活动2小时。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的运动器械和材料,允许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材料和伙伴,体验运动乐趣,逐步养成锻炼的习惯。

6、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观察分析运动中幼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及运动量等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适时,适当地指导,避免过高过低或强求一律。严禁以任何名义进行有损幼儿健康的比赛、表演和训练等。

7、在体育活动中,注意培养幼儿坚强、勇敢、守规则、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语 言

(一)目标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二)基本内容与要求

小 班

1、喜欢与家人、老师、同伴交谈,在生活中学习使用“早”、“再见”、“谢谢”等礼貌用语。

2、能够注意倾听家长、教师、同伴讲话,理解简单的行为要求。

3、愿意回答别人的问题,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想法。

4、喜欢故事、儿歌等儿童文学作品,初步理解其主要内容,愿意表演和讲述自己感兴趣的简短故事和儿歌。

5、爱看书,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看书的方法,能看懂单页单幅图画的主要内容。

6、了解与自己生活有关的简单标记。

7、喜欢学说普通话。

中 班

1、乐意与别人交谈,恰当使用礼貌用语,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

2、能够耐心倾听他人讲话,理解他人说话的意思并做出积极的应答。

3、能够自然大方、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4、愿意欣赏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理解其内容,能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多种方式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5、喜欢阅读图书,能看懂单页多幅儿童图书的内容,爱护图书。

6、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和符号,理解其代表的意思。

7、愿意学说普通话,发音清楚、正确。

大 班

1、能较为专注地听别人讲话,较好地理解别人说话的内容,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2、能够围绕某一话题进行谈话或讨论,敢于发表不同的想法,讲话礼貌,同时关注别人的想法。

3、能够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

4、在集体面前讲话态度自然大方,声音适度。

5、在欣赏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中,能够理解作品中的情节及表达的情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6、学习独立阅读图书,初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7、关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符号、标志及文字,理解其表达的意思,在游戏及活动中尝试运用简单的图像、符号等形式进行表达。

8、对汉字感兴趣,尝试在不同的活动中使用笔,学习正确的握笔姿势。

9、坚持说普通话,发音准确。

学 前 班

1、能持续、专注地听别人说话,较好地理解别人说话的内容,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2、能主动围绕某一话题进行谈话或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讲话礼貌,同时关注别人的想法。

3、能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和语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想所做,有较好的语言运用能力。

4、在众人面前讲话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场合的需要调节自己的声音、语速。

5、能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脉络,能根据文学作品提供的想象线索,联系个人已有的经验扩展想象,并创造性地进行表达;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6、喜欢独立阅读图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7、关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符号、文字,并对汉字感兴趣。

8、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和运笔方法,在有趣的活动中做好写字的准备。

9、坚持说普通话,发音准确。

(三)指导策略

1、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

2、引导幼儿广泛接触自然和社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活动,不断丰富他们的各种经验和感受,使幼儿有乐于表达与交流的内容,做到有话可说。

3、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为幼儿提供符合其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的读物,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体验阅读的乐趣,培养初步的阅读能力。

4、根据幼儿学习个性化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保证教师每日有与幼儿进行个别交谈的时间,同时对有语言障碍的幼儿要给予特别的爱护和关注。

5、与家长密切配合,促进每个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6、注重将语言教育渗透在一日生活及各领域教育之中,为幼儿创设师生间、同伴间自由表达和相互交流的机会,避免只重视语言活动及脱离实际生活学习语言的现象。

7、教师应做到语言规范、亲切、文明、生动,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正确使用普通话,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榜样示范。

社 会

(一)目标

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二)基本内容与要求

小 班

1、喜欢幼儿园,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材料进行活动,了解并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熟悉幼儿园和社区中的主要设施及用途。

2、知道自己的姓名、年龄、所在的幼儿园和班级,有初步的自我意识,并愿意在成人和同伴面前展示自己的活动和作品。

3、体验老师对自己的爱,对老师、同伴产生亲近感,愿意与他们交往。

4、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会用简单的礼貌用语,乐意与熟悉的人打招呼。

5、初步体验和了解幼儿园的生活常规和游戏、学习等最基本的规则,并学习遵守。

6、有自己做事的愿望,乐意做力所能及的事,不依赖成人。

7、学习与同伴友好相处,能保持愉快的情绪。

8、遇到困难、挫折不害怕,知道寻求帮助,共同克服。

9、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

中 班

1、能愉快的参加各项活动,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2、了解自己的兴趣、愿望,知道自己与他人的不同,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

3、初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习处理交往中的冲突,懂得轮流、谦让与分享。

4、关心和了解社会生活及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理解规则与自己的关系,能初步遵守规则。

5、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意见,愿意为自己、他人和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

6、初步学会评价自己与同伴的行为,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懂得要做诚实、守信用的人。

7、了解自己的亲人及与自己有关的周围人的工作状况和付出的辛苦,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能够体验他人情绪,学会关心、同情、帮助他人。

8、初步了解周围环境的设施、景观等,感受家乡的变化和美好;参与节日活动,体验节日的快乐。

9、知道世界有许多国家,愿意了解其他国家的事。

大 班

1、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和集体的力量。

2、在活动中愿意与同伴合作、分享,能够协商、配合,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

3、乐意尝试新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不怕困难和挫折,做事有耐心、有信心,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4、能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具有初步的责任意识。

5、理解规则的重要性,乐于参与制定有关生活、游戏和活动规则,并自觉遵守与自己有关的社会行为规则,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

6、能注意倾听他人的愿望和意见,懂得欣赏他人的优点,具有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对不良行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7、了解周围人为自己付出的劳动和他们劳动的社会意义,尊敬他们并爱惜劳动成果,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谢意。

8、懂得关心并乐于帮助弱小和有困难的人,养成友善、守信、诚实、勇敢等品行。

9、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初步感受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形成爱祖国的情感。

学 前 班

1、关心集体,乐意为集体做事,有集体荣誉感。

2、能察觉他人的情绪、情感,尊重他人需要,在生活中能与他人友好合作、协调、分享。掌握基本的交往技能,学着办一些事情。

3、能在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中锻炼意志,克服困难和挫折,有自信心。

4、喜欢参与成人劳动,能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具有初步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

5、能制定与自己生活、游戏、学习有关的简单规则,并自觉遵守,具有规则意识。同时,初步了解社会各行业及不同场合的规则,理解其重要意义。

6、愿意听取他人意见与建议,欣赏和愿意学习他人优点,能辩别是非,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7、初步了解社会不同性质的工作,理解劳动的社会意义,懂得尊重他人及其劳动成果。

8、懂得关心、帮助他人,具有友善、守信、诚实、勇敢等友好品质。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9、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世界人,了解中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豪感,感受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三)指导策略

1、社会教育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过程。它们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应依据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在教育中既要重视幼儿年龄的阶段性,又要重视教育的连续性,使幼儿社会教育成为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2、社会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应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同时,要善于发现和把握日常生活中有价值的教育契机,进行随机教育。同时,要挖掘各领域活动中的社会教育价值,做到互相渗透、有机结合。

3、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环境与幼儿的交互作用。尊重幼儿,善于倾听幼儿的表达,爱护、鼓励和欣赏每一位幼儿,使幼儿真正感受和体验到老师的关爱。避免消极的纠正和强制性手段而引起的情绪对抗。

4、社会教育是建立在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成人之间的共同生活和活动中的,其中的交往、实践、体验都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途径。要为幼儿创设大量的实践机会,引导幼儿在具体活动中感受、体验、理解规则的意义,逐步形成自觉行为,养成习惯。

5、社会教育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密切结合,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及时与家长沟通,尤其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共同促进其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6、要有效地利用社会多方面的教育资源,在社会环境中让幼儿深入地了解社会生活,感知社会的多样性,从而达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的。

科 学

(一)目标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二)基本内容与要求

小 班

1、喜欢小动物,知道一些动物的名称,愿意用各种感官感知它们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它们明显而有趣的生活习性,愿意关心、照顾它们。

2、喜欢身边的花草树木,认识常见的水果、蔬菜,愿意感知它们的外形和特征。

3、对风、雨、雪等自然现象感兴趣,能初步感知这些现象,体会天气变化与人们衣着的关系。

4、喜欢玩沙、玩水,初步感知沙、水等自然物的特征。

5、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带有新技术的物品感兴趣,能初步感知其用途。

6、尝试按物体的某一特征(颜色、大小、形状等)进行分类、排序。

7、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会以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二组物体数量的多、少和一样多,会进行简单的口头数数,能手口一至地点数5以内的物体,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8、在生活游戏中比较物体的大小和长短。

9、能区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并能进行组合拼搭。

10、能以自身为中心正确辨认上下、前后、里外的空间方位。理解早晚(白天、黑夜)的时间概念。

中 班

1、亲近周围环境中的动植物,学习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懂得关心照顾动植物。

2、在与自然的接触中,观察风、雨、雪等自然现象,初步感知四季的明显特征,能发现自然变化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

3、感知土、木、空气等自然物质,了解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懂得珍惜资源。

4、对物体的溶解、沉浮等科学现象感兴趣,愿意探究并能体会这些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5、对接触到的带有新技术的物品感兴趣,有探索的欲望,愿意收集和交流有关信息。

6、尝试运用各种常见材料进行简单的实验,对实验结果感兴趣,并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究的过程和各自的发现。

7、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能按物体的某一特征(高矮、粗细、厚薄等)、数量进行分类或正逆排序。

8、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能正确点数10以内的物体,并能用数字表示。能按数取物或按物取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

9、在生活中比较两个物体高矮、厚薄、粗细、轻重、快慢等常见量,并能从几个物体中找出等量的物体。学习运用简单的方法进行测量。

10、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认识长方形、椭圆形和梯形,体会平面几何图形之间简单的 转换关系。

11、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学习以客体为中心区分上下、前后、里外的空间方位。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

大 班

1、主动观察动植物,感知动植物的多样性和主要特征,了解其生长所需的条件,初步体会动植物和环境、人类之间的依存关系。

2、关注阳光、空气、土壤、水等自然物,感知它们对动植物和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3、感知四季对动植物生长变化及人们衣着、生活的影响,观察天气现象与四季的关系,主动想办法适应天气变化。

4、对声、光、电、磁等科学现象感兴趣,学习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和实验,初步体会事物的两面性。

5、对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成果感兴趣,感受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等现代化手段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快捷。体会科学的价值,爱科学,对科学家有崇敬之情。

6、初步学习运用调查、访问、查阅图书、多媒体等形式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体验信息的重要。

7、主动参加科学小实验,喜欢动手操作,会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实验中积极思考,对实验结果感兴趣,有合作探索的意识,并能用适当的方式记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8、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用数学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简单问题;能从不同角度按物体两种(或两种)以上特征进行分类或正逆排序。

9、了解现实生活中加减的实际意义,学会辨认加号、减号、等号等简单的数学符号,并能结合实物及生活情境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学习正确书写10以内阿拉伯数字。初步体会量的守恒及10以内物体数的守恒。

10、在操作活动中,学会用目测或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远近、宽窄、体积等量的差别。学习用多种方法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自然测量,并能记录统计测量的结果。

11、在操作活动中,学会将常见物体的数量进行二等分、四等分,知道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12、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和球体,能从生活中寻找相似形状的物体。

13、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学会辨别自身的左右,体会空间方位(含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14、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认识时钟,学会看整点和半点。学习看日历,知道年、月、星期的名称及顺序,知道应该珍惜时间。

学 前 班

1、喜欢认识并学习有序地观察多种动、植物,能按动植物的多方面特点进行分类和简单的统计;初步了解动、植物生长的主要过程和所需条件。

2、初步了解生态平衡的有关常识,进一步体会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3、关注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变化,乐于探索影响其变化的原因,感知它们对环境的影响,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4、对与自己生活相关的现代技术和科技产品感兴趣,愿意了解它们的发展演变过程,感受它们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5、对科学家的发明发现故事感兴趣,对科学家有崇敬之情;乐于尝试设计、制作简单的物品,体验想象和制作的乐趣。

6、愿意尝试用多种材料和方法进行科学小实验,能进行简单的猜想和验证,并学习用适当的方式记录和表达。

7、初步学习运用调查、访问、查阅图书、多媒体等形式收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体验信息的重要,并愿意与人交流信息。

8、进一步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愿意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能把生活中的物品按不同特征、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并学习记录分类结果。

9、进一步理解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了解相邻数、序数和单双数,学习用群数的方法来计数,初步形成数守恒的概念;能正确书写10以内阿拉伯数字。

10、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加减的实际意义,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认识加减等符号,并理解它们所表示的意思。

11、能比较物体的粗细、高矮等量的差别,了解其相对性,并能根据二维特征排序。

12、认识常见的几何形体,初步分辨它们的异同,并能从生活中寻找相似的物体;能利用几何形体做拼搭游戏。

13、学习用工具或自然物对周围物体进行简单测量,能在活动中了解测量工具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14、初步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体验运动空间的方向性;知道一般的时间概念,初步了解时间的周期性和不可逆性。

15、认识人民币,会在生活和游戏中使用。

(三)指导策略

1、重视科学活动中儿童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激发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儿童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其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而不以教授大量的科学知识为目的。

2、重视多种感官的操作活动,为儿童的探究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要为儿童创设宽松的探究环境,使每个儿童都有机会参与活动,鼓励儿童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同时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开放的、安全的材料,为每个儿童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切忌在儿童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生硬灌输。

3、重视科学教育的游戏化、多样化、生活化。科学教育要回归儿童真实的生活、回归自然,教师要利用儿童感兴趣的、身边的各种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引导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及集体学习中运用多种方式去探索科学、理解科学,形成初步的科学态度,避免儿童科学教育的单一的教学化倾向。

4、关注儿童自发的探究活动,重视儿童对科学概念的自我建构。在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关注儿童自发的个别探究活动,将其视为科学教育的重要形式,并在其中引导儿童积极参加探索和小组讨论,注重儿童科学概念自我建构的过程及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集体活动也应在此活动的基础上扩展和生成。

5、引导儿童主动探究,重视儿童在科学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儿童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其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儿童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支持、鼓励儿童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想和解释;支持儿童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和实验,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引导儿童记录获得的信息;帮助儿童归纳、整理经验,促成新经验的主动构建,避免儿童科学学习过程中的被动接受倾向。

6、重视以儿童认知发展为基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科学教育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教师要以儿童的认知发展为出发点,充分发挥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儿童循序渐进地不断积累科学经验,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

艺 术

(一)目标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二)基本内容与要求

小 班

1、愿意参加艺术活动,体验参与艺术活动的乐趣。

2、喜欢色彩鲜明、具有童趣的艺术作品,初步感受艺术作品的美,学习欣赏简短的儿童歌曲和乐曲,能用简单的表情和动作表现出来。

3、学习用自然的声音唱歌,喜欢跟随音乐的节奏做简单的动作。学习用拍手、跺脚等肢体语言为简单歌曲和乐曲打节奏。

4、愿意用线条画出简单的物体,并有顺序地涂色。对色彩感兴趣,能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表现自己喜欢的人和事物。

5、能正确地使用绘画工具,初步学习使用剪刀。能根据自己的意愿用折、撕、剪、贴、搓、团、捏等方法自由地表现操作,并体验其中的乐趣。

中 班

1、喜欢参加艺术活动,体验与同伴共同参与艺术活动的快乐。

2、自然愉快地以不同的速度、力度有表情地演唱,学习倾听歌曲的前奏、间奏;能根据歌曲的内容仿编歌词、创编动作。

3、能按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的变化变换动作;学习一些简单的集体舞。

4、能根据音乐性质、节奏,选择相应的乐器为音乐伴奏,初步学习看指挥演奏。

5、能从周围美的环境和美术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喜欢欣赏音乐,初步听辨比较明显的高、低、快、慢、强、弱的变化,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与同伴分享,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6、愿意尝试使用各种工具,表现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并进行简单的布局,大胆地使用多种颜色表现艺术作品。

7、掌握一些基本的折、剪、撕、捏的方法,表现物体的主要特征,并使用一些自然材料和废旧材料,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象大胆表现,初步学习评价自己的作品。

大 班

1、愉快地参加艺术活动,积极体验参与活动和与他人交往的快乐。

2、用恰当的声音与表情表现歌曲的情感和风格。能根据歌曲内容改编、创编歌词;能注意倾听、与他人合作,产生初步的默契感。

3、能按音乐的内容、风格和节奏特点做舞蹈动作,并能根据乐曲的内容、性质创编相应的动作。

4、学习齐奏、轮奏,能按指挥和手势开始、结束和变换演奏,感受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5、能较准确地感受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并产生丰富的想象,能用语言、动作、表情、图画等形式表现出来。

6、能运用各种美术工具进行绘画,大胆构图,创造性地使用各种颜色和形式,表现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7、能创造性地使用自然物或废旧材料进行泥工、纸工、玩具制作等活动。

8、愿意在他人和集体面前表演或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同伴的表现,有初步的审美和评价能力。

学 前 班

1、主动、愉快地参加艺术活动,积极体验参与活动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快乐。

2、尝试用二声部、轮唱、齐唱、对唱等多种形式演唱歌曲;能根据作品内容和生活经验创编歌词与动作。

3、能按音乐的内容、风格和节奏特点做优美的舞蹈动作,并能根据乐曲的内容、性质创编形象的动作。

4、学会专注倾听音乐,能按指挥手势齐奏、轮奏,学习当小指挥;体验生活中的音乐,尝试为自己喜欢的乐曲伴奏。

5、能较准确地分辨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通过大胆的想象,能用语言、动作、表情、图画等形式创造性地表现艺术作品。

6、能自信地运用喜爱的美术方式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情绪,抒发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体验和美的感受。

7、能巧用自然物、无害废旧材料等,大胆创意有情趣、有特点的作品;能创造性地运用纸工、泥工的基本技法,设计、完成有主题的手工作品。

8、乐于与同伴进行作品欣赏和交流,分享美术活动中的成功和快乐。

(三)指导策略

1、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情感教育功能。教师应注重以激发幼儿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为主,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活动结果,而忽视幼儿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2、在艺术活动中要尊重每个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承认和接纳幼儿间的差异,针对幼儿的发展状况和不同的需要,对表现方式和表现技能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使每个幼儿都能在艺术实践中充分感受领会到艺术活动的快乐,获得成功的体验。

3、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中,注重全面调动幼儿多种感官的参与和满足多种内部发展需要,不束缚幼儿的手脚,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4、教师要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丰富其感性经验,通过多种形式为幼儿提供文化、艺术欣赏的机会,帮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自然、周围环境和艺术作品的美。

5、在艺术活动中教师要以真诚、喜悦之心去接纳和肯定幼儿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并提出适合其水平的建议,激发和保护幼儿的表现欲和自信心,避免对幼儿的表现予以否定或限制。

6、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材料,保证艺术活动的开展。支持和鼓励幼儿随时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形式、方法进行创造。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二、组织与实施

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以《细则》为指导,从本园、本班的实际出发,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育,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富有个性的发展。

1、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参照《细则》的各年龄阶段目标,结合本班幼儿实际发展需要和现有的水平、经验和个体差异制定具体活动目标,并根据幼儿的发展、变化灵活地加以调整。同时,注意各领域目标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将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等视为目标的落脚点,克服重知识的倾向。

2、教育内容的选择要遵照《纲要》第二部分和参照《细则》中“具体教育目标和基本内容与要求”的有关条款要求进行,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现实需要,并贴近他们的生活,比较全面;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有助于拓展他们的经验和视野,并具有启蒙性。

3、教育内容的组织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尊重他们的认知规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彼、由具体到抽象;同时要注意各领域内容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4、为幼儿营造平等、宽松、支持的心理环境,提供丰富、变化、具有挑战性的物质环境,以引发、支持幼儿的探索活动以及他们与环境积极的相互作用,使他们能在参与环境创设和活动中自主选择、主动学习,大胆表现与创造,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同时要将教师集体和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作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

5、要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现有经验及兴趣创设游戏环境,提供有趣味性、操作性和层次性的游戏材料,认真观察并给予适时、适度的支持、帮助和指导。

6、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活动,一日活动的时间安排要有稳定性、灵活性,既要有利于形成秩序感,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同时体现动静交替原则;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每日为幼儿提供适当的自由、自选活动的时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提高活动效率;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管理,逐步形成自律。

7、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关系;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8、幼儿园要与家庭和社区合作,要与小学相互衔接。

三、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下,运用适宜的方法和途径对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的过程。它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教师要明确评价目的,依据评价原则,不断地观察研究儿童,反思和改进教育工作。

1、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发展潜能,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从而不断调整和完善教育工作,促进儿童的发展。

2、评价内容包括对儿童发展的评价和对教育工作的评价。

对儿童发展的评价应该全面,尤其要关注儿童的健康、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避免只重知识技能的倾向。

对教育工作的评价要重点考察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教育的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别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

3、评价应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在真实、自然的情境中进行,并要综合采取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广泛收集各种有关信息,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避免简单、主观的评价。

4、评价应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管理人员、家长以及儿童均是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他们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

5、评价应承认和接纳儿童在经验、能力、需求、学习方式、发展速度等方面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儿童,在儿童面前慎用横向比较;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