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经常参与同学间的纠纷,今天,他又出于"哥们儿义气"而打抱不平,参与打架。

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如何帮助他克服呢?

●保护自尊心,培养荣誉感。有不良行为的孩子,往往缺乏自尊心和荣誉感,因而对批评表扬、外界舆论已不在乎。这是他们受到过多斥责、歧视和伤害造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该采取表扬、鼓励、启迪等方式,重新点燃孩子自尊心的火种,唤起他们的荣誉感,这样的教育才有希望和力量。

●创造醒悟的机会,促进心理的转变。孩子不良行为的转变,一般要经历醒悟、转变、巩固,稳固的过程。所谓醒悟,是指孩子在事实的教育下和教育者的诱导下开始产生改正坏习惯的愿望。家长要给孩子创造这种醒悟的机会,就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加强教育和诱导,激发孩子产生上进的思想火花。发现孩子心中有这种思变的火苗闪动后,家长要紧紧抓住,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使之成为转变的动机。看到孩子有了改正坏习惯的行动后,家长更应不断鼓励,使孩子的正确行为得到强化而巩固下来。

●消除疑惧,填平"鸿沟",建立对孩子的信任。孩子产生不良行为后,容易受到家里人的训斥、挖苦,甚至打骂,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自卑、心虚、多疑、有戒心,与家长有了隔阂,甚至形成一道"鸿沟",往往以冷漠、戒备或无礼的态度来对待家长的教育和帮助。这时,家长绝不能嫌弃。相反应站在同情和关心的角度,用一片真心去拨动孩子的心弦,启发他的觉悟,使其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树立上进的信心。

●培养是非观念,提高辨别能力。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提高其识别能力,则是帮助他们改正不良行为的重要措施。

家长可以通过实行奖赏和心理制裁的方法,增强孩子的是非观念,帮助孩子改正缺点。当孩子有了转变的时候,家长要鼓励、表扬和奖赏他,这样可以使他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感情上的愉快,巩固已有进步。孩子做了错事,家长不应体罚他,而应进行必要的严肃的批评,耐着性子和孩子说理。这种心理制裁,会使孩子受到震动,感到内疚,从而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有些家长不讲教育方法,采取简单的惩罚手段教育孩子,那是无用的。

●培养孩子和不良行为作斗争的意志,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改正不良的行为,需要有一个过程。作为家长,应当循循善诱,耐心等待。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增强孩子同坏习惯作斗争的意志力,形成和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在帮助孩子改正不良行为的同时,要从多方面培养孩子的好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客观现实的需求,好行为的内容也应不断加以丰富。培养孩子的好行为应当从"今日"做起,从"眼前"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