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大班音乐欣赏活动“打字机”。课_开始,教师先出示打字机图片,给孩子们介绍打字机。然后播放音乐。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听音乐。听完音乐后,教师提问并讲解乐曲。之后,教师请配班教师扮演打字机,自己则扮演打字员。和着音乐为幼儿表演打字。表演完毕后,教师就让幼儿两两结合模仿教师的表演,并交换角色再做一次。孩子们沉浸在噼里啪啦地打字、抽“打印纸”(用叠好的废旧报纸做好的手抽纸)和为打字机加油的动作中,一节课下来地上落满了废旧报纸。这节课孩子们真正安静地听音乐的时间很短,大部分时间都被用在看教师表演和模仿教师表演上了。

案例二:

大班音乐欣赏观摩活动“倒霉的公鸡”。教师先讲了一遍故事《倒霉的公鸡》,然后让孩子们边听第二遍故事,边想象出各种动作和表情来配合教师的讲述。在任由孩子们发挥之后,教师这才播放音乐,让孩子们配着故事把自己的动作连贯地表演一遍。这节音乐欣赏课音乐只播放了一遍,教学的重心完全放在了故事的讲解和幼儿的表演上了。

案例分析:

情境化的音乐欣赏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

1、从欣赏的主体来看,乐曲的欣赏者不是幼儿而是教师。在情境化的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先自己诠释某段乐曲——为某段乐曲配上一个故事或某种情境。上课播放一两遍音乐后教师就把自己的诠释灌输给幼儿,并让幼儿表演自己的诠释。幼儿在课堂上所做的事情就是听故事、看表演和模仿表演,他们既没有充分地欣赏和体会乐曲的时间,也没有表达自我感受和体验的机会。教师的这种做法与音乐欣赏的实质背道而驰,音乐欣赏归根结底是欣赏者主体性的意识活动。由于欣赏者客观生活环境、个性特征、审美情趣和审美经验的不同,不同的欣赏者对相同的音乐会有千差万别的理解和体会。因此。教师不能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强加给幼儿,而应尊重幼儿自己对音乐作品的自由表达和创造。

2、从教学内容来看,教学内容的重点不是放在幼儿对乐曲的聆听、理解和表现上,而是放在幼儿对动作和表演的模仿及重复上。音乐欣赏活动是一种以听觉为主的欣赏活动,通过对乐曲反复的聆听让欣赏者感受到音乐的美、体会到乐曲蕴藏的含义。从而陶冶欣赏者的审美情趣,培养欣赏者感受美、表达美的能力。但在情境化的音乐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留给幼儿欣赏音乐的时间非常短,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行表演或模仿活动。而作为教学内容的乐曲则似乎成了教师和幼儿表演的背景音乐,致使乐曲被隔离在幼儿注意力范围之外。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