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秦文君,1954年生于上海,儿童文学作家,现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儿童文学》主编。

出版作品600多万字,其中包括《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宝贝当家》、《一个女孩的心灵史》、《调皮的日子》、《逃逃》、《小丫林晓梅》、《小香咕系列》和《会跳舞的向日葵》等50多部作品。作品先后50余次获得国内外大奖、10余次被改编成影视剧,10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语文课本,还有10多部作品出版了日文版、英文版、德文版、韩文版、荷兰文版等发行到海外。

人物经历:

秦文君1971年赴黑龙江大兴安岭塔林林场插队务农,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第一部中篇小说《闪亮的萤火虫》,1982年开始其文学创作。作品往往从儿童视角出发,展现儿童的所思所行。198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语言文学系。后历任上海少儿出版社编辑,上海《儿童文学选刊》主编、副编审。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委员。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少年作家班编委,“中国少年作家杯”大赛评委会评委。[3]

著有长篇小说《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一个女孩的心灵史》、《天棠街3号》、《宝贝当家》、《调皮的日子》、《小丫林晓梅》、《小香咕新传》、《俞林·留汉》、《十六岁少女》等五百余万字。1996年获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2002年获国际青少年读物联盟(IBBY)的“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宝贝当家》、《男生贾里全传》先后获第六届、第七届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男生贾 里全传》获“共和国五十年优秀长篇小说”称号。《秦文君文集》、《天棠街3号》等获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少女罗薇》、《男生贾里》、《小鬼鲁智胜》获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儿童文学奖。其他作品分别获宋庆龄儿童文学优秀小说奖、冰心儿童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华儿童文学奖、儿童文学园丁奖、上海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上海青年文学奖、“巨人”中长篇儿童文学奖、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台湾九歌文学奖等近50种奖项。

作品《表哥驾到》被选为上海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文。《“病人”》被选为上海四年级第一学期课文。《伟人细胞》被选为苏州七年级第一学期课文。《一诺千金》被选为河北五年级第一学期课文。《选举风波》被选为语文版八年级第一学期课文。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

《尼伯龙根的宝藏》《告别裔凡》《这个夏天》《女孩故事》《毛妮》《等她到明天》《友情》《担惊的滋味》《罗莎莉,罗莎莉》《情感》《哦,我的坏女孩》《明珠》《沼泽地》《情到深处》《天地》《角色》《红裙子》《四弟的绿庄园》《瑞黎姨妈》《老祖母的小房子》《穿出窄巷》《永远的玛丽亚》《神秘夜》《橙色》《少女罗薇》《我的坏女孩》《表哥驾到》《愿太阳照耀你》《新锁》《想见米男》《博士毕德》《飞来祸》《男丁传奇》《我家老郑》《小辫子丫丫和大个子力力》 《玩具狗克拉克拉》《小丑的自白》《孤女俱乐部》《我们是一家人》

中篇小说

《金童玉女》《穷心香和富可人》《单身汉小韦》《宝贝当家》《变变变》《南方小柚》《三个王斌的寒假》《别了,远方的小屯》《闪亮的萤火虫》《孤儿乐子》《逃逃》《天棠街3号》《我不想搬家》《家有小丑》《阿莫历险记》

长篇小说

《十六岁少女》《开心男孩》《开心女孩》《黑头发妹妹》《十五岁之夏》《我做女孩》《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小鬼鲁智胜》《小人精丁宝》《小丫林晓梅》《调皮的日子》《年糕包子兄弟和紫苜蓿农场》《大狗喀啦克拉的公寓》《逃逃》《云裳》《小香咕》系列《笠笠》系列《一个女孩的心灵史》《属于少年刘格诗的自白》《俞林留汉》《花彩少女的事儿》《会跳舞的向日葵》《贾里日记》《会跳舞的向日葵1小花园国的公主》《会跳舞的向日葵2消失的葵花盘》《会跳舞的向日葵3幸福的花种》《贾梅日记》

散文随笔

《傻瓜相机》《感恩生活》《婚姻风景线》《谢谢你的沉默》《哭笑人生》(书信)《纯情年代: 飞翔在童心世界》《你好,小读者》(书信)《活着的一万零一个理由》《女孩船》《美容学校的女孩》

主要奖项:

《秦文君中篇儿童小说选》获1995年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家有小丑》获1996年台湾九歌儿童文学奖;儿童文学《男生贾里》获1997年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1997年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奖及上海市第三届文学艺术奖;《宝贝当家》获1997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四弟的绿庄园》获1998年冰心儿童文学奖。

《男生贾里全传》、《宝贝当家》、《孤女俱乐部》等作品分别获国家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及上海第三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三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三届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2002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并多次在由读者投票产生的“知音奖”、“好作品奖”中获奖。

人物评价:

秦文君的作品被誉为“新时期少年儿童的心灵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