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和青春期一个不变的主题,你可知道?那是一种想让行动出自于内心的欲望:“我可以自己办到”、“我可以自己想出来”,并不是说孩子不需要,或不想要外界的帮助。他们当然需要,可是那股动力,人生的大方向就是要觉得内心是有能力的。孩子有权对能够独力管理自己而感到骄傲,也急着想要拓展自己指挥行动的范畴。孩子们想先学会爬,然后走路,然后跑步,然后骑脚踏车,最后是驾驶汽车。

心理学家同意这种驱使行动、好奇心和探索的动力是与生俱来的

婴儿在小床里唯一躺着不动的时候,不是生病就是睡着,否则,都是忙着东张西望、啃咬、笑、哭、踢腿和动来动去地试着探索及影响周围的世界。

这种想要操控事物以便影响我们生活的需要感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无论是原始社会向雨神祈求丰收,或是中上阶层家庭求助于补习班来赢得好的学业考试成绩,一直以来,人类努力试图操控、预测、了解和影响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借由成功地影响事件,我们能够提高获得理想结果的机率,同时降低结果不尽如人意的机率。

相信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对人生做出的选择是可信且发自内心的,而不是由别人发号指令给我们。孩子若没有机会自己想通属于他们的价值观、欲望和兴趣,造成的结果往往就只是无止境的依赖,永远都无法达到健康自主的一天。

自主的意思是我们能够独立、有能力和充满爱心,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如何运用这些特质。

也许我们很擅长写作,但却选择学医,这是因为我们相信当医生能帮助更多的人;也许我们很享受一个人的生活,但基于奉养父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愿意与父母同住。就是这种选择的能力,帮助我们不只感到自己生来就具有某些特质,而且也能掌控这些特质,让它们支配我们的人生方向。

自我效能是对我们能够成功影响世界的一种信任。

它和自尊不同,自尊与自我价值的判断有关,自我效能则与个人能力的判断有关。虽然自我效能经常掩盖住自尊,两者却不是同一回事。与学业、个人或人际关系成功没多大关系的自尊不一样,自我效能与孩子的正面结果有很深切的关联。自我效能高的孩子,比较容易自主行动。这种为争取自己最佳权益而采取适当行动的能力,可以称之为行动能力(agency)。自我效能与信任有关,行动能力则与行动有关;不过两者都可归因于个人的控制感,很清楚地,效能与行动能力是互相有关联的;我们越感觉自己能够有效控制这个世界,就越有可能采取有效的行动。我们可以在主动积极的人身上发现高度的行动能力,他们是“知道如何去完成任务”的“剑及履及者”。虽然“自我效能”这个名词或许念起来还不如“自尊”那么顺口,但是它对健康情绪发展的贡献却是毋庸置疑的。

行动能力的观念打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

行动能力的观念打从婴儿时期就开始了,有些玩具压一下会发出声响,当婴儿发现自己能弄出新奇的声音,也就是学习到行动如何影响环境的初期课程。想想看,如果不是由婴儿自己挤压玩具、发现声音,老是由他的父母挤压玩具、发出声响的话,他会如何呢?

虽然说父母不太可能会不停地跟孩子抢玩具、挤压玩具,孩子总会有机会拿到玩具,但这个小婴儿会感受到环境里面这个奇怪的念头,但那个行动不是由她内心所产生的。这显示出,纵使是最年幼的孩子,也会因给孩子,为独立探讨的经验和不受热心父母干扰而有所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