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这些问题,上海学前教育开始了“一期课改”,课程内容发生了变化:摒弃六门分科,呈现综合化,以 “一日活动安排”为主线,贯穿生活、歌舞与游戏、体育、故事、讲讲做做五个课程项目,全面落实保育和教育,活动内容充实并互相联系;编写了适用于发达地区的,富有童趣的新教材,共六册,突破了单纯以学科知识为主的编排体系,重视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重视兴趣和情感的启蒙。这样,“一期课改”的课程内容成功地强调了整合的“大课程”观念,提炼了许多如“体验型、探索型、表现型”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促进教师逐渐向“全能型”发展。

3、“二期课改”的幼儿园课程内容

一期课改后期,教改现实与社会发展之间又出现了落差,课程内容的主要不足有:课程理念理解上还偏重于教材的编写和内容的取舍,在引发师生有效互动方面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五类活动各自为政,其内在价值及其内在联系的整体效应没有深入研究;理念未能在操作层面得到很好的落实;幼儿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没有切实加强。

基于这些问题,1998年上海市颁布《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上海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第二期工程拉开序幕,到2002年出版《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征求意见稿),对学前教育的课程进行了新的审视,完善了课程内容:从幼儿的生活中提升、挖掘、设计教育内容,延展幼儿的学习内容与时空;重视幼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重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创生,倡导的教材编制更为“低结构” ,要与幼儿园的创造性实践紧密结合。

(二)新时期幼儿园“课”的内容呈现的特点

“二期课改”提出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和“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幼儿的经验 。我们知道幼儿的经验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在生活中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在尝试的过程中、在与事物的直接接触过程中实现的。显然任何一套教材都本可能穷尽幼儿的所有经验和所有幼儿的经验,因此,“二期课改”提出了“幼儿园应构建整合、开放的课程内容” 。

1、整合性

“二期课改”对课程内容的呈现是从幼儿直接接触的经验领域出发的,将其视为幼儿的学习经验,由于幼儿的生活是丰富的,课程内容自然也是丰富的,与幼儿生活相关的有价值的内容都可以视为课程内容;其次,幼儿的经验不是单独以一个领域呈现的,而是多领域综合呈现的,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因此,课程内容也用不同的方式来概括或呈现。从《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上我们可以看到,课程内容一方面以“共同生活、探索世界、表达与表现”三个纬度归类内容,一方面又以20条“基本经验”来概括内容,这种整合与以往的有很大的不同,它并不是把几门分科课程合并起来组成的“大拼盆”,而是根本不考虑学科界限,课程内容之间有机联系,重构了课程内容框架。

2、开放性

《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的课程内容以示例的方式呈现,表明课程内容是不可能以书面文字的形态穷尽的,幼儿的生活中有幼儿取之不竭的学习内容;而以基本经验的方式概括课程内容,表明以课程内容随时随处存在于幼儿与环境的直接互动中,课程内容是动态的 。这些表述告诉我们,幼儿园课程内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不仅仅变现在教材文本上静态预设的内容,还表现在为幼儿生活中动态生成的内容。

(三)新时期幼儿园“课”的内容变化对备课管理的挑战

新时期课程内容特点的上述变化,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同样对幼儿园的备课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无论教师还是备课管理者,都要根据新时期课程内容的特点进行相关的调整,这些调整包括:课程内容从哪里来?备课管理者怎样判断所实施的课程内容的科学性?

1、课程内容不再是既定的教材,在选择时要关注“幼儿经验本位”的课程理念。

无论是传统学前教育中的六门学科,还是“一期课改”的五个课程项目,都已不是新时期的课程内容,“二期课改”编写的《教师参考用书》是教师教育活动参考用书,但不是一套现成的、可拿来就用的及必须照章执行的操作性材料,而是以高开放、重选择为特点的,是教师选择和创编课程内容的一种依据和资源,教师要根据本园、本班幼儿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对用书进行组合、改编、选择和创造;课程内容要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不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考虑哪些知识最有价值,以教师的兴趣来确定幼儿该学什么和该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课程内容以基本经验和内容示例来呈现,但是没有囊括课程的全部内容,教师要将“与幼儿生活贴近的内容,能促使幼儿获得基本经验的,纳为课程内容;既然课程内容是幼儿经验本位的,对一个特定的经验,不同幼儿有不同的体验,每个幼儿的经验是有差异性的,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个幼儿,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规范和评价不同的幼儿。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