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得到广大语文教师高度的认同,新课程实验激发了教师前所未有的改革热情。但是,对新课程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的理解和把握需要有一个过程;新的理念和方法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需要实验和创造,需要有一个过程;彻底摆脱原有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惯性,对原有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继承和发展,也需要有一个过程。加之,考试评价的配套改革不能及时到位,应试教育的思想和行为仍然深刻地影响着学校、影响着教学。因此,实验过程中老师们遇到很多具体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积极地面对,也需要在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中给予很好的解答。

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这个问题是对于语文课程性质特点和目标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对三维目标理解和把握的偏差,不能正确处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不能把三者有机融合,而是简单地处理成相加关系,把隐性目标、长远目标与显性目标、即时性目标简单并列。新课程倡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倡导语文课程性质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我们老师在依据这些理念设计教学的时候,变成了工具与人文的简单相加。如一节课,前半段围绕着文本的解读,学习工具性的内容,后半段再联系实际,要给这节课加一个闪光的尾巴,赋予一定的人文内涵。这样上半节课工具性、下半节课人文性的做法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曲解。制定课程标准的人也有一个责任,他们还没有把这个理念宣传到位。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像一张纸的两面,这边是工具性,另一边是人文性,是不可分割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同时我们要看这样的内容、这样的情感,是怎么样用语言形式表达的,后者是很重要的。这就是两性的水乳交融的关系。曾听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第一次抱母亲》这篇文章。文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护士见“我”竟然不知道母亲有多重,以至于抱母亲时差一点摔倒,便“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教学中,于老师并没有空泛地要求学生怎样去朗读,而是紧紧抓住“责怪”一词,问学生:“这里为什么不用‘责备’,也不用‘埋怨’?”经过思考,学生说:“因为他们素不相识,用‘责备’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太重了;而用‘埋怨’又太轻了,不能表达护士对母亲的关爱。”有了这样的理解之后,于老师又问:“护士说的这句话应该怎么样读,才能把‘责怪’ 的意思读出来?”有了前面的理解,学生的朗读感情也顺理成章地提升起来了。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