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欢乐颂》《第九(合唱)交响曲》在贝多芬的全部作品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是他的作品中英雄思想的继续和发展。他在这部不朽的作品中表现了全人类团结友爱的理想,表达出人民对和平、自由、平等的愿望。

当这部交响曲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首次演出时,听众热情如火,无法遏制。在贝多芬出场时,受到了听众连续五次的鼓掌欢呼,这已超过了皇族成员享受的规格,因而导致警察的干预。此时贝多芬已全聋,不能听到暴风雨般的鼓掌喝采声,直到一位女低音歌手拉着他的手,使他面向听众的时候,他才看到这感人的情景。

《第九交响曲》的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采,它扩大了当时交响曲的规模和范围,将交响曲的第四乐章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独唱、重唱表演的宏伟的颂歌。

本课中欣赏的是第四乐章声乐部分(即“交响合唱”部分)的片断。

首先,由男中音用宣叙调(朗诵性音调)唱出“啊!朋友,不要这样的声音,现在,让我们更愉快地歌唱,更欢乐地歌唱。”然后在木管、弦乐器轻轻地伴随下,男中音独自歌唱由诗人席勒创作的《欢乐颂》诗句:“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怀着火样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威力,能把人类,重新团结在一起,在你温柔翅膀之下,一切人类成兄弟。”

歌曲的旋律朴素简洁,几乎全是级进,节奏主要由四分音符组成,具有德国民族的风格。但经男中音雄浑有力的领唱及合唱队的重复,显得十分庄严而气势宏伟。此后,由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先行进入,随后加入女高音的重唱又唱出第二段诗句:“谁能做个忠实朋友,献出高贵友谊,谁能得到幸福爱情,就和大家来欢聚!……”合唱也同样重复音乐的后半部分。

这个《欢乐颂》主题旋律在乐章中作了多次变奏,一直发展到宏伟的**。

作曲家介绍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生于波恩。其祖父是波恩宫廷乐队队长,父亲是合唱队的歌手。贝多芬自幼就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华。12岁时已能自如地演奏钢琴、小提琴,并能创作多部音乐作品。14岁时任职宫廷乐师,帮助父亲维持家庭生计。后又在维也纳师从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海顿等大师学习。莫扎特听了他的演奏后,预言将来他会震惊世界。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