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变形性肌张力障碍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特点进行诊断。中枢神经递质检查可提供线索。用氟多巴进行脑PET扫描可发现黑质纹状体系统对多巴胺的摄取减少。诊断本病的临床依据是:有肌张力不全的异常运动和姿势;围生期正常;无药物中毒史;无智力低下、无锥体束征;有家族史;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肌张力不全。

鉴别:

肌张力不全是一组症状,除了见于本病以外,还见于很多疾病。

1.后天获得的非进行性肌张力不全

见于围生期窒息,缺氧,脑性瘫痪,脑炎,外伤,中毒(如CO中毒),脑血管病等。亦可见于多发性硬化和肿瘤。

2.药物诱发性肌张力不全

可见于服用卡马西平(酰胺咪嗪)、苯妥英钠、酚噻嗪类、丁酰苯类(包括氟哌啶醇)、氯喹、抗组胺药、三环抗抑郁药、锂剂等。服氟哌啶醇第1剂后即可出现肌张力不全,表现为斜颈、角弓反张体位、牙关紧、动眼危象、吞咽和发音障碍,减量或停用即可消失。

3.先天性代谢异常伴肌张力不全症状

这类疾病还有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症状,并有特异的生化异常。如肝豆状核变性,脑脂质沉积症(GML或GM2神经节苷脂病、少年型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症、尼曼匹克病、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有机酸血症,氨基酸尿症(如苯丙酮尿症)等。

4.线粒体遗传病引起的肌张力不全

见于Leigh综合征、Kearn-Sayre综合征、Leber视神经萎缩等。

5.其他伴有肌张力不全的疾病

如Rett综合征、肌张力不全性截瘫、帕金森病、阵发性婴儿斜颈、苍白球黑质变性、局部(肌、骨、韧带)疾患所致斜颈等。

小儿变形性肌张力障碍并发症:

走路时呈内翻足体位,久之可致肢体变形,严重地妨碍自主运动,书写痉挛。口面部肌张力不全可引起言语、发音困难,吞咽和咀嚼困难。

小儿变形性肌张力障碍治疗:

西医治疗

应进行综合疗法,需多学科协作制定治疗和康复方案,包括神经、理疗、职业治疗和特殊咨询等。亦应有心理治疗和情绪调整。药物治疗适用于每一病例。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