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我的孩子4岁半,在外面经常打别人,但在家里表现得非常好。这是怎么一回事?

A:打人这种攻击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几个因素:

是否受到威胁 感受到威胁的孩子,或者表现出攻击行为,或者退缩。

以往摆脱威胁的成功经验 曾经靠打人赢过玩具的孩子,在类似的情景下,还会打人。曾经挨过打的孩子,感受到过打人的力量,在不惧弱势的情况下,也会尝试用打人来摆脱困境。

对彼此的实力判断 多数孩子会本能地欺负弱者。一般来说,孩子会知道大人比他厉害,因此很少攻击大人。但当孩子很清楚某个大人会对他百依百顺时,也会打大人。孩子对同龄人的实力判断比较差,有时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上,也可能会打比他强壮的孩子。

父母的态度 父母焦虑的是“我的孩子受了欺负怎么办?”而不是“我的孩子爱打人怎么办?”有些父母甚至窃喜:“我的孩子将来不吃亏。”父母的这种心态,会在一定程度上纵容孩子的打人行为。

一般,我们也不主张过多干预孩子们之间的小打小闹,相信在这个过程中自我的感受和同伴的反应,会帮助孩子学会交往。但对于明显是打人的行为,作为监护人,还是应该加以干预的,规则越早建立越好。

出门前有约定 :“今天出去不可以随便打小朋友了,如果忘了,妈妈会让你停下游戏,想一想。”

行动与约定一致 发现孩子打人时,就事论事地告诉孩子,打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你刚才拿洋洋的小桶时,把洋洋都打哭了。我们要向他道歉。”如果孩子拒绝道歉,可以让孩子停下游戏3~5分钟,或离开游戏场地一会儿。

坚持道歉 等孩子冷静下来后,成人要主动关心被打的孩子。给自己的孩子作出示范。一旦孩子能够道歉,要放大他的声音,并表扬他。

教会孩子正确的方法 “小桶是洋洋的,你可以和他商量,或者拿你的车和洋洋换着玩,但不可以抢。”

能够在家和在外表现不一样,说明孩子能迅速分辨出了两种不同的环境,并作出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样的孩子学习能力应该不差。相信当家人的态度一致和明确时,孩子也会有相应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