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画界出现了一股对传统的现代反观和向古代文人画回归的潮流。但是这种反观和学习的潮流也不尽是真正的回归中国画传统,衍生出了一批“假传统”和“伪传统”。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画的传统?

在国学中感受传统的深度

李毅峰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

我个人理解传统既不是一个个具象的前贤,也不是有形的作品或流派,有形只是传统的一个载体,传统是隐匿性的,是基于对历史的一种深度的认识,是在历史思想精神的深处和现实实现的一种沟通。如果你沟通上了,就叫传统,失联了就是断代。

所谓的绘画要有传统、笔笔要有出处,实际上讲的是一种渊源,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单纯地机械学习历史上的某一家某一派。需要更多的对历史上那些经典作品的反复研磨,甚至需要对画者当时创作状态的一种复制,才可体悟透彻,才有发言权。

当然这种复制不是简单的临摹,是对画家创作影像,从原创到成品整个阶段的感受、感知和体验。从中把握住历史已经经过的或者是已经凝结为某一类具体,抑或是某一种事物经验的认识。这才是“传统的本位”。

实际上,面对中华文化深厚而强大的传统,在中国画这个文化形态上的“自救和复兴”仅仅是一篇“小文章”。尽管这样,建议更多的画家要深入地研习中国传统文化,研习国学的精髓,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传统在身体中发挥的巨大效用。而这一切效用都可以借笔墨以写万物,通过艺术形式,完成对自我观念的阐释,迁想妙得,使“宇宙在乎手”。

基于我本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才做这么一个倡导和呼吁,而且我认为中国在100多年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的磨合后,只有逐步进入了文化发展“中国化”阶段,那么才谈得上真正意义的复兴与自救。

传统是精神崇尚与画格品位的追求

梅墨生

书画家、艺术学者

中国文化艺术的传统都讲品格,一切都在品尝玩味中去把握道理。中国画早期、中期的壁画都较大,后世的卷轴、册页等较小了,这与文人化、书斋化的社会背景有关。因而其表现方式也更加细致绵密、玲珑秀气,人们在以文会友的文化氛围里品味着绘画的愉悦,在琴棋书画、诗文茶酒的墨客生涯里进行精神的消费,于是赞美闲适安逸,于是愤世嫉俗的骚意与远离尘嚣的适意合奏成“逸品”。逸品主要是宋人提出的。品味什么?品味生命的存在与生活的淡泊于是成为时尚,成为了高雅的俗气。透视地看,这也正是中国文化之人性与意志在封建与宗法体制下的无奈。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