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优秀儿童剧展评委俞洛生、刘安古等认为,近期来沪的儿童剧如《向前向前》《我和我的影子》《少年与流浪狗》《留守小孩》等,整体创作水平都较过去有了很大提高,创作者的思路更开阔,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更紧密,也更加注重对儿童心理状态的开掘和审美价值的引导。然而有些作品指向性太强,说教痕迹明显。他们指出,儿童剧对孩子的影响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儿童剧绝不是“药片”,想靠儿童剧去完成某种使命,去解决孩子的“头疼脑热”,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他们批评:“我们的创作者思考得更多的是自己的剧要达到怎样的教育目的,却很少考虑孩子的精神需求。他们往往低估了孩子的智力,老怕孩子听不明白,其实现在的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都聪明极了。”他们主张儿童剧不要负担太重,只要能传达一个简单道理,再加上些孩子感兴趣、逗乐的内容就可以了。

事实上,这些小观众是很不好伺候的。上海木偶剧团团长何晓星笑言:“小孩子屁股坐不稳、小嘴管不住,不会像大人那样去表达和有自制力,如果在剧场发现他们交头接耳、翻凳子或集体上厕所,就意味着这个剧不够成功,至少引起他们‘骚动’、让他们‘不买账’的那一段要着手修改。”他指出:“要让孩子瞪大眼睛看90分钟演出是需要功力的,《哈利·波特》之所以能吸引全世界孩子的目光,就在于它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情感需求。我们这次为世博打造的杖头木偶剧《西游记》就是一个新尝试,剧中的孙悟空形象极具创意,率真、直爽、勇敢、快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在他的身上,透出新一代中国少年的开阔视野和超前眼光。”他表示:“儿童剧要稳住孩子,让孩子快乐,就要找到能够吸引小观众的‘密码’,至少每隔5到7分钟就要送给孩子一个惊诧、悬念、意外或是想不到的结果。”他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孩子,帮助释放套在孩子身上的枷锁,让儿童剧与儿童真正亲密起来。

进入六月,儿童剧演出掀起热潮。世博园内,儿童剧《芝麻街》和木偶剧《西游记》等正在热演;世博园外,芬兰、瑞典、墨西哥、中国艺术家携手打造的《姆咪海岛探险记》和中国、澳大利亚、英国艺术家合作排演的《那一幕》也吸引了众多小观众。还有来自北京、山东、黑龙江、江苏、湖北、安徽、上海的20台优秀儿童剧展演,也让40多万小朋友走进了剧场。儿童剧再掀热潮,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来自徐汇与闵行的两位老师谈到,在许多发达国家,带孩子观看儿童剧已成习惯,学校有各种戏剧社团,社区有互动游戏类的戏剧工坊,还有许多亲子剧场,但我们不少学校和家长却对儿童剧很不重视,拒绝儿童剧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孩子课业负担太重,哪有时间看儿童剧”;“现在有那么多娱乐方式和电脑游戏,孩子玩不过来”;“票价太高了,舍不得花钱”等等。这种只关心孩子体能和学习,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心灵健康和审美情趣的培养的观念与当前的应试教育有关。他们指出,千万不要低估了儿童剧的作用。儿童剧通过戏剧情境、人物行为选择、伦理价值判断使孩子产生心理认同,同时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对社会的认知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这种综合性的素质教育是其他形式无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