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的学习,每节课都有新的,不曾预料的精彩,让我很是兴奋。

《爷爷的芦笛》在整体把握部分,导学案上有一个填空题,学生在家里完成,在课堂上是:“课文讲的是五月的一天夜晚,强强留在海边的(小闸屋)里,经历了一个(风雨)之夜,狂吼的海风和巨浪令(小闸屋)摇撼起来。强强非常(恐惧),觉得这一夜是那么漫长。后来传来(爷爷的芦笛),强强变得(勇敢)起来。”听了他的发言,我在心里窃喜:整体把握如此顺利,后面的时间充足了!可是这时,许常雨把手举得高高的,我很想把她忽略掉,继续往下走。但她目光一直注视着我,很期待的样子,我只好跟她说:“你还有补充的还是有别的想法?”“老师,我与钱志伟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他说‘强强度过了一个风雨之夜’不对,因为课文中只讲到那天晚上风很大,浪很大,并没有说到下雨。所以用‘风雨之夜’不合适。”此言一出,下面就有孩子小声附和。我心里打起了鼓,因为这是我课前没有关注的细节。于是,我临时调整,把问题推给了他们:“有不少同学认为这里用‘风雨之夜’不合适,那么用哪个词语来形容这个夜晚更好呢?小组讨论交换一下意见再来发言吧。”这时我看到有的孩子指手画脚地开始与同组的同学争论起来。一分钟后,火刃组的同学说:“我们认为可以说是‘风涛之夜’,因为课文最后说‘在逐渐平息下来的风涛声里,夹杂着一种奇特的声音’。”炫翔组的同学说:“我们认为是‘狂风之夜’,因为是狂风掀起了那么大的浪涛。”晨曦组的同学说:“我们认为可以说是‘潮汛之夜’,因为课文开始就说爷爷要去检查潮汛,大风巨浪就是潮汛的特点。”每一个孩子站起来发言的时候都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我在心里大呼“过瘾”,思想碰撞激起的火花是照亮了我的课堂。同时,我也提醒自己,研读教材时再细致一些,关注课堂的时候再耐心一些,不要错过每一朵花,让思想的花朵芳香我们的课堂。

在交流读书感受的时候,大部分学生的发言比较流畅,也能言之物,言之有理,尤其是智慧组和朝阳组的发言,能扣住重点词语来体会,能把一个关键的词语展开来谈体会,能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但是从全班的发言来看,条理不明,有的组说的是这一段,有的组说的是那一段,没有顺序,给我的感觉就是抽不出一条线索来。

这一课的学习,在最后一部分出现了一点问题:为了理解重点句子“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是长不结实的。”导学案上我设计了两步:第一,想像一下,又一个潮汛之夜来临时,强强又一个人呆在屋里,他还会像上次那样害怕吗?你为什么这认为?”第二步,用自己的语言理解这句话。在进行第一步时,许多孩子都认为,是爷爷的芦笛声给了强强勇气,使他不再害怕。于是,在这里颇费周折:又引导学生想像经历了一个潮汛之夜后,强强的心情,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通过补白心理活动,才有一个孩子说到是因为经过了这次的锻炼才使得强强勇敢坚强起来。走完这一步,后面的理解比较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