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一个动作练习和下一个动作练习之间短暂的休息时间称作“训练间歇”。间歇时间由于动作练习不同而有长有短。理论和经验表明,相同动作练习,组与组之间的休息时间最好不超过1分钟。不同动作练习的组间间歇可适当长一些,但一般也不要超过2分钟。

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说,肌肉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会产生一种表现为柔韧性的“应激反应”。这使肌肉既可接受更大负荷的刺激,又能避免下次练习出现损伤。间歇时间不宜过长(年长者和体质弱的人除外)就是这个道理,否则肌肉的这种反应就会减弱,柔韧性随之降低,对大重量刺激的耐受力需要重新培养,从而使完成动作的质量和规定次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锻炼效果就会打折扣。因此,锻炼者一定要把握好训练间歇的尺度,既要让肌肉得以片刻休整,又不能让肌肉充分休息。

那么,短短1分钟左右的训练间歇该做些什么呢?

(一)首先而且必须要做的就是调整呼吸。连续紧张的器械训练会使呼吸急促、内脏器官负担加重,只有迅速地调整好呼吸,增加吸氧量,使体内供氧充足,才能使肌肉得到放松。肌肉相对放松了,绷得很紧的神经系统也会有所松弛。

(二)在一组负荷较大的训练之后,可对主练的肌群进行按摩,如快速抖动肌肉,有节奏地按捏和扣击;再如放松腿部肌肉,可做小幅度地抖踢动作。还可以做几个使肌肉充分拉长的伸展动作,以尽快地消除其紧张状态。此外,也可以做几组用其他部位做的小重量练习,以转移主练肌的兴奋性,达到积极性休息的目的。有的人喜欢在训练间歇慢跑一会儿,既可调节呼吸,又能放松肌肉。不论采用何种方法,目的都是要使主练肌放松,为下一个练习动作“充电”。

肌肉酸痛和损伤的区别在哪里

在经过一段器械健身锻炼之后,不少人有肌肉酸胀甚至疼痛的感觉。这是很正常的生理反应,不必大惊小怪。但在锻炼过程中,肌肉一旦被拉伤或扭伤,也会出现相同的症状。那么,如何加以区别呢?

运动医学把锻炼后产生的肌肉酸痛分为两类,即生理性反应和病理性(或损伤性)反应。生理性反应是肌肉承受一定量的负荷后,肌肉组织中积聚了代谢产物——乳酸而产生的反应。病理性反应则是在锻炼过程中肌肉因拉伤或扭伤而产生的反应。两者尽管症状相似,但性质不同,防治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①肌肉酸痛投有外伤史,而肌肉损伤常伴有外伤史。

②肌肉酸痛常在活动停止或休息一段时间后才出现,而肌肉损伤的症状往往在受伤后即刻或稍后出现。前者疼痛范围大,无明显肿胀,无最痛点,常涉及相关的肌群,呈酸胀性钝痛;后者则疼痛范围小,有最痛点,常伴有肿胀,且趋向锐痛。

③肌肉酸痛无需治疗,经过一两天休息,症状明显减轻;肌肉损伤产生的症状在休息后变化不大,甚至加剧,继续练习则会明显加重。

根据以上三个方面,完全可以区别出是肌肉酸痛,还是肌肉损伤。对于肌肉酸痛,无需治疗,只要适当调整一下运动量即可。若是肌肉损伤,首先是限制其活动,然后立即就医,进行积极治疗。

发生肌肉酸痛后,除按摩、热敷外,还可以做做伸展运动,同样有助于松弛肌肉,消除疲劳。这里介绍几节伸展动作操。

第1节:一手前平举,手指上翘。另一手拉着上翘的手指,有节奏地往回拉8次。换手再做。

第2节:双臂上举,右手握住左手。右手用力将左手向右拉,使身体左侧肌肉有被拉长的感觉。做8次,换侧再拉8次。

第3节:两脚开立同肩宽,上体前屈90度,稍屈膝。先将两臂前伸上举,再向后伸,从两腿间穿过,还原。共做8次。

第4节:两脚开立宽于肩,上体前屈90度,两臂放松下垂。然后用上体左右晃动的力量,带动双臂自由摆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