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首都儿科研究所生化免疫实验室,在体外培养的小鼠心肌细胞感染柯萨奇病毒,发现病毒和T细胞损伤心肌的机制不同,病毒感染细胞后,在其中复制后释出,导致细胞自溶和感染扩散;而T细胞是杀伤心肌细胞,破坏病毒复制的场所,最后导致病毒感染的终止。本病在临床出现心脏症状时,多数受染心肌已分离不到病毒,故学者们认为心肌炎时,心肌损伤主要是T细胞介导的自体免疫机制,病毒感染是作为免疫反应的启动者。

2.自由基的研究

氧自由基是指具有奇数电子的原子和原子团。氧是生物体内最重要的电子受体,在氧化代谢过程中,可产生多种自由基,其性质极为活跃,对组织具有很大破坏性,最常见有3种,是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氢氧自由基(-OH)。正常心肌含有许多酶,可将其随时清除,主要是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氧自由基通过对细胞脂质、蛋白质、糖及核酸代谢的影响,使细胞膜失去完整性,结果通透性增加,亚细胞器及核中蛋白质、酶和核酸等破坏,细胞功能受损,细胞破坏,死亡。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症状:

据报道40%~80%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等先驱病毒感染史。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常取决于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症状轻重相差悬殊。轻型可无自觉症状,或表现为乏力、多汗、心悸、气短、胸闷、头晕、面色苍白。

体征:心动过速(或过缓)、第1心音低钝,时有舒张期奔马律和第3,4心音,心尖区轻度收缩期杂音及各种心律失常(以期前收缩多见)。重型起病较急,可表现为心力衰竭和(或)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也可发生猝死。重型可有以下类型(可重叠出现)

1.急性泵衰竭引起的心力衰竭型

此型多突然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或)心源性休克,继而可发展为肝、胰腺、肾和脑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本型在急期超声心动检查有时可见室间隔为主的心室肥厚,随心功能改善心室肥厚亦平行减轻。心功能和心肌肥厚恢复到正常时间为数周或数年。急性期的心室肥厚可能为心肌细胞肿胀和间质水肿所致,肥厚持续时间长者,推测与细胞浸润等因素有关。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