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唱的歌儿是教会的还是听会的?”面对这个问题,有的老师也许会说:“当然是教会的,因为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就有‘教新歌’这个内容!”有的老师也许会反问:“动画片里的歌谁教的?那在班上可经常是‘一呼百应’:一个孩子刚冒一个音,全班孩子都能跟着唱!还不是天天看电视,听会的?!”

的确,有的歌是“教会”的,有的歌是“听会”的。“教会”和“听会”只一字只差,但仔细分析,会发现有许多的不同:

 ● 歌曲来源不同

教会的歌多来自幼儿园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一定的教育目标所选择的。幼儿听会的歌多来自电视节目中的动画片、电视剧的插曲,幼儿凭喜好选择,比较随意。

● 学会的过程不同

先来看一个比较典型的“教新歌”活动中学唱歌曲的基本过程:

1、教师范唱歌曲。

2、提问幼儿歌曲内容。

3、教师带领幼儿学说歌词1-2遍。

4、幼儿随老师完整学唱歌曲2-3遍。

5、幼儿在没有老师的带领下,完整演唱歌曲。

听会的歌多是幼儿每天看相同的电视节目,而歌曲是其中的一部分,一部动画片或电视剧,少则十几集,多则几十集,相同的旋律每天响起,幼儿很快就“听会了”。近年来随着网络歌曲的丰富,一些网络中流行的歌曲也被幼儿从身边的人那里学会。

从两种学会歌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到,“教歌”是幼儿园教育 活动的内容之一,有很强的目的性、计划性,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对比较强,幼儿更多的是在听从老师的安排,按部就班地学会一首歌曲。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会掌握一些正确的唱歌方法,节奏感、表现力及对音乐的理解能力等音乐素质会有长足的发展。“听歌”是幼儿通过反复收听,有意无意间学会歌曲。

● 幼儿的反应不同

仅从幼儿演唱歌曲时的表现来看,唱自己听会的歌,几乎每首都是神气活现,不唱到脸红气短不罢休。虽然其中有的歌的歌词或旋律并不适合他们,但即使唱不清词,记不全调,孩子们还是很热衷,在班上很多时候是幼儿自发的唱起这些歌,而且是一人起头,全体合唱。在放松、随意的演唱中,幼儿的身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而老师们对这种现象多采取一种比较中性的态度,既不制止也不会轻易提议:“来,唱个《波斯猫》吧!”

唱老师教的歌,表现不尽相同:有的歌唱得无精打采,有的歌唱得中规中距,也有的歌唱得兴高采烈。但演唱老师选择的歌曲不仅在唱歌技巧上能得到锻炼,在社会、认知方面也会有所发展,如幼儿从《雪花》的歌中知道雪花有六个花瓣,从《山羊踩痛小公鸡》的歌曲中懂得了要团结友爱。。。。。。

“教”和“听”这两种学唱歌曲的方式,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各有优劣,可不管是“教的”还是“听的”,孩子终究是会唱了。但是,难道我们幼儿园的唱歌活动仅仅以会唱为目的吗?我们来看一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艺术教育的目标: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这三条目标引领着我们在进行艺术活动时要关注幼儿的感受、体验和表现,活动中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

由此,我认为:幼儿园的唱歌 活动“会唱不是唯一目的,情感体验最为重要。”

为什么孩子们唱起动画片里的插曲,一个个神采飞扬,歌声有时愤怒,有时俏皮,有时坚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歌曲能唤起他们对动画片中情节的回忆和联想,能让他们的情绪与动画片中人物的情绪同步,歌曲表达了他们心中的感受。而在幼儿园唱歌活动中,一个误区一直存在,即把对歌曲的理解简单的等同于对歌词的记忆和解释。于是,我们用各种方法帮助幼儿记忆歌词:如把歌词做成幻灯片,一句歌词一张图画,孩子看着画面很快就能记住歌词;或把歌曲内容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幼儿根据情节的发展,也能较快地记住歌词。而我们始终追求的孩子们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就演变成了在唱《毕业歌》时,老师唱得泪流满面,而有的孩子却无动于衷甚至埋头偷笑的尴尬场面。这就是因为孩子没有被歌曲打动,我们的唱歌教学没能带动孩子发自内心的唱歌。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