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外一个活动区里孩子们正在组织演出,大家忙得不亦乐乎:相互化妆的、排练的、折腾演出服的、安排布景的……全是孩子们自己在忙活。一会儿演出开始了,我看到台上演员很多,有跳舞的女孩子,有打拳的男孩子,有唱歌的,还有艺术指导;旁边还有两位负责音响的孩子;而台下只有三位观众,她们是三位带着孩子来看演出的“妈妈”,“妈妈们”更多的是忙于照料自己的孩子;也有剧场的“服务员”不时走过来询问“妈妈们”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完全不像我在有些幼儿园看到的演出:台上布置得有模有样,报幕员穿着漂亮的服装一一报幕,由老师安排好的“精彩节目”一个个接连地演出,观众常常是被老师安排来的小班的孩子,同年龄的孩子并不喜欢一直坐在那里当观众。

喜欢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游戏的价值是每一个幼儿教育工作者都清楚的。在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又再一次强调“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的确,游戏是孩子社会性和情感能力发展的重要工具,也是反映他们发展状况的一面镜子。游戏是学龄前期的“主导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它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怎样的游戏活动才能真正体现出价值呢?在上述的第一组建构游戏活动中可以看到,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这几个男孩自己选择了“修建”他们喜欢的体育活动场馆。通过想像、协商、合作,他们把积木合理地设计摆放成了“篮球场”、“足球场"、“停车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探讨怎样使积木变成体育场、怎样设计出多层停车场使布局更合理、怎样才能把握平衡搭建出斜形的看台等。在他们的创造中又自然地融入了情感因素,对他们喜爱崇拜的篮球明星姚明,区别于其他球员而专门选择了橘红色的、较长的条形积木来表示。这就是孩子们在游戏中超越现实表达情感而创造出的新形象。

在第二组演出的游戏活动中,每一个孩子都是积极的参与者:无论是台上众多的演员、负责音响兼收票的工作人员、场内巡回的治安人员、台下带着孩子观看演出的妈妈,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了适当的角色。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创造、演绎着不同的角色,开心地共同游戏着:演员们努力地展示着自己的才艺,演出的水平不像老师排练得那么高超,但是演员们既投人又有自己的创造发挥;音响师认真负责,还不时对台上杂乱的演出提建议;治安人员来回巡视,看到我们走过来就主动凑到跟前告诉我们:“要想看演出是要收票的,你们可以到那边去买。”怕我们不懂规则、不积极参与又补充一句: “不收你们的真钱。”妈妈们一会儿操心怀里的孩子想喝水了,一会儿又要“方便”了;治安人员一直耐心地配合妈妈们照料孩子看演出……正因为这些游戏是自由的,而不是被迫进行的,又有合适的游戏场地和可供选择的适当的游戏材料,所以对孩子们才有吸引力,他们才能玩得投入、玩得开心。

我在一些幼儿园看到老师们付出了很多辛劳,制作了许多游戏材料,例如用泡沫塑料做的饺子、包子、三明治、汉堡包、蛋糕等仿制食品,孩子们穿上服务员和炊事员的服装,站在“店铺”的柜台里等候客人到来。尤其是我们这些“客人老师”常常是被邀请的主要招待的客人。而孩子们对这些以观赏为主的游戏材料在最初的新奇感消失之后,就不再有兴趣了。这种由外在强化的而不是幼儿内部动机产生的活动,很难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现实生活是游戏的源泉,而游戏中幼儿异常活跃的想像力,是以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渴望独立的积极性为基础的。我们“好心”地替代了他们思考,把我们的认知强加给孩子,是不可能让孩子在游戏中“玩”起来的,这样的“游戏”也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