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有效的倾听,首先是建立在师生间互相信任平等的基础上,教师要走出知识权威的阴影,放下架子,心平气和地倾听;其次是客观公正,不带任何成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意见;再次是全面倾听,不能只听符合自己想法的,特别要注意不同的声音。为获得有效的倾听,需考虑以下原则:

(一)平等性原则有人在中小学生中做过一次调查,当问及“你们心里如果有了最高兴、最烦恼、最秘密的事,那么你最愿意告诉谁”时,有76%的学生选择了同学朋友,有17%的同学选择了父母长辈,只有7%的同学选择了教师。根据这项调查结果,不管我们是否有勇气承认,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已把老师排斥在倾听者之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正是由于我们的老师不愿意或不习惯倾听,是由于师生之间地位不平等所造成的。

在数学课堂上常常可以看到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缺乏耐心,不等讲完就粗暴地打断学生的发言,究其原因无非是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的要求,或者是学生的解法比较繁琐,再不就是学生答错了。无论出现何种情况,教师都应该让学生讲完,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当场打断学生的发言,体现出教师地位的优越性,正是这种不平等破坏了教学民主,造成了学生的唯唯诺诺,唯教师的马首是瞻,背离了新课标的要求。

其实,由于课堂信息流向的非对称性,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真正的平等是不可能存在的。现代课程所要求的平等,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化和主体意识的提升,是一种道德的追求目标。教师是课堂教学“平等中的首席”这一提法暗示了某种不平等的客观存在。尽管如此,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使他们能够在其中积极主动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地交流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二)客观性原则有效的倾听应该是客观公正的,是学生真实思想的反映,而不应是经教师自己加工过的 “产品”。所谓“客观”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露出来,教师不要代替学生思想,更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歪曲学生的思想;所谓“公正”是教师的倾听不带有任何自己的感情色彩和先入为主的想法,不抱有任何成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三)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即所谓的“兼听则明”,其中包含三方面的指标:

1.倾听对象的全面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只盯着几个好学生,置其他学生于不顾;课堂提问要指向全体学生,机会均等,人人有份;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兼顾各组,全面巡回,不要厚此薄彼。一次轮不过来的,可轮流参与,要学会“弹钢琴”。

2.倾听内容的全面性“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古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作为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认真倾听各种想法,尤其是与自己不一致的想法,甚至是错误的想法,不要只听一面之辞。有时候学生独特的思想方法往往隐藏在错误的外表之中,教师只有耐心听完方可发现。

3.倾听方式的全面性课堂教学过程实质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作为交往的一方对学生所发出的言语信息要全面真实地倾听,注意倾听过程的交互性,如果教师在听学生回答时心不在焉,那么学生诉说的积极性将会被挫伤。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表现出“虚假倾听”或“不健全倾听”,教师表面上似乎倾听学生的表述而内心却不屑一顾,或只倾听那些自己需要的声音,更多的时候不给学生倾诉的机会,他们总是对学生提一些“短平快”的问题,只需要学生回答诸如“是”或“不是”、 “相等”或“不相等”、“对”或“不对”之类的问题。对于学生内心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如何,学生的见解是什么,他们知之甚少,也缺乏知晓的办法。在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不到有效的表现,久而久之,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渐褪去而产生厌恶数学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