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名师工程逐渐兴起,一些市区县纷纷建立了“名师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名师工程点”等,目的是把市区级骨干教师进一步培养成名师,2005年9月,北京市海淀区教委成立名师工作站,作为此工作站下设的海淀学前教育名师工作组也成立了。两年多来,工作组在骨干教师的培训方面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每一位亲历的组员也都有了不同层面的收获与感悟。

2006年,海淀学前名师工作组成立,邀请我作指导顾问。进入了这个新的角色我首先是“自问”:“名师”是什么样的教师?要把这些已经是各级骨干教师的入引向哪里才能成为名师?如何引导他们向着理想的目标迈进?随后,我又进行了“他问”,让老师们用书面的形式思考并描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追问自己到底期望在名师工作站中获得什么发展,并让他们每人提供两份自己最满意的论文和案例。通过这些资料,结合老师们在日常活动的言谈举止,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分析和判断老师们的人格特点与需求、专业水平和能力。在分析中我发现,老师们迫切地希望提高自己,希望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尽快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好,等等。显然,老师们在各方面都有迫切提高自己的愿望,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但我觉得这还不够,还不是“名师”的真正内涵。

“名师”的真正内涵到底是什么呢?显然不可能有一致的答案,但我作为顾问在和海淀老师们共同工作的这两年时间里,逐渐清晰了自己对她们的期望,这些期望是善意的、理想的,我愿意坦诚与同行们分享,为这项正在兴起的工作贡献一点点经验与教训,使更多的人做得更好。

让名师具有出色的内涵

我理解的名师或者说我心目中理想的名师是“出色”的教师而不仅仅是“知名”的教师。因为一个人出名和知名的方式很多,而出色则需要更多的努力。他们应该是具有深刻内涵的骨干教师,他们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品质,要有高水平的专业化程度。乐于思考而不浮躁;能够合作而不自私自傲;会研究并能体会到教育科学的严谨与求实;尊重职业特点,保持纯洁而美好的心灵。

乐于思考而不浮躁应该是作为名师的基本要求。出色的教师是那些能够潜心工作、深入思考的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追问自己的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适宜性、价值与作用的教师。

能够合作而不自私自傲是时代对名师提出的必然要求。当代的名师不应该是那些过于注重宏扬自己的观点、彰显自己的个性、悄然筑起自己坚固的防线的教师。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怕别人说自己的水平低,怕别人把自己的好做法学了去等做法,不符合当今学习型社会对教师合作学习和合作研究的基本要求,不应该在“名师”中出现。

会研究并能体会到教育科学的严谨与求实是名师应有的学风。“名师”必须要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作为“名师”的研究应该有别于一般的研究。他们所做的研究应该更符合教育科学研究的本质,更具有幼儿教师的专业性质。在对教育发展历程的反思和研究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科学研究,应该具有科学研究的基本性质。它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教育科学研究可以有一套指导原则:提出重要的可以进行实证研究的问题;将研究与相关的理论相联系;使用能直接研究所提出的问题的方法;提供合理、明确的推理过程;进行各种验证性研究与推广性研究;发表研究结果以鼓励专业人员的检查和批评。“名师” 们的研究应该是一种严谨、严肃、尊重事实证据、鼓励公开和批评的研究。这些研究,应该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研究;应该是以儿童的行为与发展、以教师的行为与发展为判断依据的实证性研究。应该避免写作性研究、文章性研究、脱离事实和实践的研究,让严谨求实成为名师的学风和品质。

尊重职业特点,保持纯洁而美好的心灵是对幼儿园名师的特殊要求。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最天真最稚嫩的幼儿,他们需要更多的爱心和宽容,需要更多的耐心与细心。孩子们特殊的年龄阶段使得他们的是非判断和道德判断还处于初始的水平,他们更需要教师具有纯洁的心灵和高尚的品格。总之,名师应该成为对稚嫩的幼儿和处于弱势的幼教事业负有极大热情和高度责任心的人。

使教师们获得人格与专业的双重提升

让名师成为出色的教师,获得丰富而深厚的思想内涵和专业发展,是我们名师工作的理想,要向着这样的理想迈进。我们要做许多深入细致的工作。我个人认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非常重要。

引导老师们在读书中克服浮躁的心理与情绪。会读书对于克服老师们浮躁的心理,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及时了解他人所思、所想、所为是至关重要的。许多老师常常抱怨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看书,使得自己的所想所为停留在旧有的模式中还全然不知:或者独自埋头思考和实践探索,自得其乐,自鸣得意,自我欣赏,却不知周围世界早已走出了很远。读书,可以使老师们避免走进这些低级的误区。

要读书,但不能盲目地读、孤独地读或什么书都读。我认为要读好书、深读书和研讨书,才能叫做会读书,发挥读书的作用。市场上有关幼儿教育的书很多,学者们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个人认为,对于老师们来说好书更应该是名家名著,也应该是最适合老师们的,对他们有帮助、他们能读懂的书。作为专业引领者,要为老师们选择好书让他们读。

读书不要追求数量的多少,关键在于从书中所获得的收益。为了让老师们获得更大更多的收益,我们作为专业引领者为老师们选定的书自己一定要先读懂读透,并能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来引发和引导教师的思考。

通常,让老师们同读一本书并在读书之后,组织老师们围绕着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研讨非常重要。老师们有机会对同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学着列举书中和自己实践经历中的证据,进行有理有据的思考、解释和交流;老师们会从同伴的观点中获得新经验、新思路和新视角。这种读书的收益远远大于独自读书的收益。总之,要引导和指导老师们读好书,并在读书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建立学习与合作的共同体,鼓励老师们不断地分享与交流。要打破教师个人的壁垒,营造一个名师间分享与合作的氛围和习惯,或者说工作的制度是至关重要的。组织方式是保证老师们能分享与合作的基础。海淀十几名名师在确定时就采取了相对集中的方式,来自相对集中的几个园,这样每个园都有2~4名教师,他们本身就可以组成一个小组,小组再组成大组。这样的组织方式既使老师们有相同的园作为基础,又有新的组合,合作起来会更容易。

为了让老师们能够分享与合作,在读书、实地调查、交流和报告撰写等活动中,都采用小组合作的工作方式,让大家有明确的分工与协作,在工作中彼此加深了解,增进感情,逐渐达到协调与相互配合。他们在学习和研究工作中,不仅承担着自身发展的任务,同时肩负着小组共同发展的责任。

当学习和研究的团队组成以后,每个幼儿园、每个成员反思、总结自己的已有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应鼓励老师们经过思考和讨论,把自己幼儿园、自己个人最有价值的经验进行整理,与同伴进行分享和交流。这个过程可以让名师们逐渐清楚:自己已经有了什么?我还需要什么?我可以从同伴那里借鉴什么?我还需要发展什么?

对于学习共同体中的老师,同伴之间的实质性的交流与互动,观点的相互碰撞与交锋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获得新认识,新视角。

用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开展基于实践的专题研究。幼儿园的名师应成为注重实践的实干家。通过专题研究不断改进和改善实践。这是名师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和品质。

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教师成长为“名师”的过程也不例外。对于带班的教师,要更多地结合他们的实践,观察、分析和研究他们的教育实践,将他们已经意识到的积极做法加以强化和巩固,将那些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的适宜的做法明晰与分析,使其成为自觉的行为。对于那些已经不在一线的“名师”,更要让他们不断地回归、分析和研究实践,以免他们远离甚至脱离实践。

基于实践的专题研究,尤其是案例分析与现场研究,是教师将理论与实践建立联系的较好方式之一。案例来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客观反应,对案例的分析能够使老师们用理性的眼光,用理论的思考来分析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理论与实践双重能力。

“名师”需要理论的提升,但理论的提升要以实践为基础,理论的学习也要能联系和指导实践。在对这些名师进行专业引领时,重要的是不断地引导他们建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与相互转换。

最终,作为名师,要让研究成为自己的工作习惯。名师在遇到问题时,应鼓励自己运用研究的方式找到问题的答案,要不断提示自己多问几个为什么,追问和思考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近两年接触名师工作使我越来越感到,名师工作不能只着眼于培养几个“名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骨干教师的群体、培植研究的基地,获得幼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确立了这样的目标,不仅可以使“名师”个体获得发展和提高,而且能够形成一个由这些名师组成的相对稳定的骨干教师的教研组织。在这样的群体中,教师们需要树立整体观和大局观,不仅要思考我能发展什么,还要思考我能为集体贡献什么。这是一个教师中能够获得和需要贡献的集体,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集体。

名师自身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他们所在的机构应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他们所组成的教师群体也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名师要带动他们所在幼儿园的发展与提高,使他们所在的幼儿园成为研究的基地,不断有充满活力的针对幼儿园实践的研究,不断获得新成果,不断能为本区域中的其他幼儿园提供新经验。这也意味着“名师”在拥有这个称号的同时,拥有了更多的责任。他要自己获得提高,要带动周围的同事,带动整个幼儿园,并影响其他园。应该说“名师”是一个火种,一个有着巨大生机和影响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