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国务院港澳办主任王光亚自曝自己也是“限奶令”受害者,呼吁香港人与内地人要换位思考,互相体谅。王光亚说,他四个月大的孙儿也是吃香港奶粉,要靠同事为他从香港带回内地,“限奶令”一出,他孙儿的奶粉供应也出了问题。

官员也成“奶粉限购令”受害者,除证明特权在港的行不通,难免还会引发额外联想。此前,质检总局不是声称“奶粉合格率”为99%吗?这难道不意味着,除香港奶粉外不是还有替代选择吗?

彼时,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周伯华谈及奶粉现象时,眼中含泪,哀叹国民信心不足。而当时,舆论界众议纷纷,眼泪固然无法拯救奶粉信心,且只有官员们率先垂范,才能挽回一丝信任。崔永元也率直指出,媒体的注意力不应只局限在香港“奶粉禁令”上,而是应聚焦内地消费者为什么不信任自己的奶粉。

除洋奶粉外,官员们找不到替代选择,实际上说明,连官员们(包括质检官员)都对国产奶粉没信心。那何以泪水涟涟,责怪消费者们“信心不足”?官员们的动作反应,最能检验口头承诺的是非与否。奶粉问题或只是一个剖面,但若扩大思维、一叶知秋,就不难看见一些问题的共性:连官员自己都没信心,老百姓怎么可能有信心?

政府部门呈现给公众的,永远是一个数据:比如合格率99%。但政府部门又呈现出的一种公众印象是,特权就有对等的特供品,他们少有带头垂范。并不是对内地奶企的实力和技术不放心,而是对生产者和监管者的“良心”不放心;那么,官方自曝的隐喻就是,他们对奶企实力和技术都不能放心,对99%的奶粉合格率都信心不足。

回答问题时眼角泛泪、诚挚动人,这样呈现出的反差足以让人大跌眼镜,当然,此事再次证明公信力是个易碎品,怎样做往往比怎样说更有说服力。港澳办主任自曝自己也是“限奶令”受害者,再次触发了公众臆想、信任内耗。社会信任构建有这样一个过程,官员身体力行,老百姓才能有所信任;官员要有信心,老百姓才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