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描述:

正值“我是中国人”主题的开展中,班上一幼儿带来了一本唐诗集。他饶有兴趣地念起了《咏鹅》,一些父母教念过的孩子立刻围聚在他的身边,合念起来,不会的孩子也被吸引过来,尝试学念。大白鹅是孩子生活中熟悉、喜欢的小动物,加上《咏鹅》的简单易学琅琅上口,又富意境,使孩子们很快地与他融为一体,喜欢上了这首诗。于是,我就趁热打铁开展了《咏鹅》的美术绘画活动。古诗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瑰宝,将孩子们熟悉、喜欢的古诗与美术创作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丰富和拓展孩子绘画的内容,而且能引导孩子更直观深入地理解诗词的含义,激发幼儿对中国古文化的情感。

作品展示:

作品分析:

在绘画材料的选择上我选用黑色砂皮纸和白色蜡笔,这在颜色上形成了很强烈的黑白对比,给孩子一个视觉冲击/也为我下面的活动过程起到了铺垫。在教孩子们画鹅时我采用了情景化的比较童趣的语言让孩子比较有兴趣并且易于理解和接受。

但是孩子们在表现鹅的动态和构图时比较有困难。从本次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幼儿所表现出的不同构图能力。

1、散点式。

作品1和作品2中幼儿的构图形式属于散点式构图,这种构图已摆脱了地平线,开始表现出物体的离散关系,即物体向着四面八方离散开去。幼儿往往将整张画纸作为地面来表现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开始具有层次感。也就是说,在这种画面上同时存在着竖式空间和水平空间。从作品中我们看到,散点式构图中形象与形象之间比较松散,空间感比较强。

2、遮挡式。

作品3和作品4中幼儿的构图形式属于遮挡事构图,这种构图形式是幼儿最高水平的构图形式。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幼儿能达到这个水平。在此之前的所有构图都有特点,就是形象与形象互不遮挡,因为“他们认为,每个图形都应该有其自己的空间。这样,在绘画时,儿童总是有意无意地避免所画的图形之间发生相互遮盖或重叠。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会运用图形间的相互遮盖来表示深浅远近的关系。运用图形之间的相互遮盖或重叠的绘画表现方式是随着幼儿空间概念的发展而出现的。如果说散点式构图更多体现了儿童画其所知,那么遮挡式构图更多地体现儿童画其所见。

措施与对策:

大班的幼儿出现了散点式构图,有一部分幼儿已能用遮挡的方式来表现物体之间的关系,在形象的主次关系上,能以空间关系来安排形象,并形成主题和背景。因此对他们在绘画构图上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可通过强调下列活动来指导幼儿构图:

1.进行情节画的创作。

如果说中班幼儿的画面还停留在把所画物体一字排列在基底线上,只有简单的太阳、小树、花草、小鸟作为背景的话,那么到了大班以后,孩子们便逐步开始使自己所画的人、物都能围绕着绘画的主题,这个阶段的幼儿画具有一定情节,因此教师要鼓励幼儿把自己表现的人、物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在充分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借助绘画形式表达自己独特的视角。

2.开展多种形式的构图练习。

可运用合成、连画等形式进行构图练习。合成在美术活动中的运用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图形(包括点、线、面、体等)作有意义的联结,从而构成一幅完整的作品的过程。如把废旧的图书、广告纸上的图片剪下来,根据主题进行重新组合,并添加一些内容,使其成为一幅完整的画。连画活动是指首先由一幼儿设计一主题,例如题名为“快乐的幼儿园”的连环画,他先完成第一张画,然后由另一幼儿完成第二张画,再由第三个幼儿完成第三张……直至整套连环画完成。

3.通过欣赏感受大师作品中的构图形式。

在幼儿积累了一定的构图经验后,可以让幼儿欣赏一些大师的作品,如马蒂斯、奥基弗、凡高等的作品,从中感受不同的构图形式所带来的各异的视觉效果,以此了解相同的主题可以有不同的构图方式,不同的构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在欣赏和吸纳大师作品的过程中,幼儿绘画构图的形式会变得丰富多样,逐渐发展自己的构图技巧。

总而言之,指导幼儿构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幼儿构图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其特殊性,同时还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绘画构图能力发展的水平与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发展幼儿个人的构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