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渔光曲》这是1934年上映的同名影片的主题歌。由于影片参加莫斯科展出时获得荣誉奖,这首歌曲也因此驰名海外。

歌曲和影片内容一样,描绘了旧中国渔村破败凄凉的景象和渔民贫穷艰辛的生活。在质朴写实的歌词和柔婉凄楚的音乐中渗透了渔民的辛酸血泪。

歌曲采用不带再现部的三段体结构(即音乐的三个部分都不相同),但全曲都贯串了这样的节奏型,加之引子和各段间的间奏又都取材于歌曲句首,因而前后非常统一。徐缓的速度,似波浪起伏的旋律线条以及有摇晃感的节奏型,描绘了渔船在茫茫大海中随波起伏的形象。歌曲的曲调采用五声音阶的宫调式,但却没有一般大调的明朗色彩,而是流露出浓重的压抑和忧愁。这正是歌曲魅力之所在。

由筝演奏的《渔光曲》系采用歌曲的第一部分曲调,共出现两次。第一次,低声部运用密集的分解和弦来衬托主旋律;第二次则使用宽松的分解和弦为主旋律伴奏,分别表现了海上波涛翻滚和风平浪静的情景。

作者介绍

任 光(1900~1941) 作曲家。从小喜爱民间音乐。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同时学习音乐。1927年后回国参加进步的音乐活动。1934年创作了著名的《渔光曲》而一举成名。以后还创作了歌曲《打回老家去》、《高梁红了》及歌剧《台儿庄》、《洪波曲》的音乐。1940年在新四军军部工作,皖南事变时牺牲。

教学内容:

歌曲《渔光曲》

教学目的:

1、学习并演唱歌曲《渔光曲》,指导学生掌握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

2、指导学生结合发声训练较好地将连贯的呼吸运用到歌曲中,完整演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交流、聆听感受、音乐要素分析、听唱律动参与等方式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理解、表现音乐,进一步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知识与技能

知道《渔光曲》是20世纪30年代同名影片的主题歌,能运用音乐要素的变化简单分析歌曲,熟悉并哼唱歌曲第一乐段。

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哀愁、痛苦的情绪,理解当时渔民们穷苦悲惨的命运。

教学难点:

运用音乐要素分析歌曲。

聆听《渔光曲》(民乐演奏)

教学基本要求

1.在聆听《渔光曲》(女声独唱)后,学生在对歌曲反映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听器乐曲《渔光曲》。

2.欣赏民乐演奏《渔光曲》。

设问:你能听到船在海面上遇到的各种情景吗?

3.师生议论民乐演奏《渔光曲》与女声独唱《渔光曲》的表现形式与内容。

4.复听民乐演奏《渔光曲》,要求学生边听音乐边用动作来表现音乐。

小结:音乐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一个内容题材,不同的形式反映的情景各有特征。下节课我们将要做一个创作活动“远航”,今天的欣赏曲也是一种示范。

聆听《渔光曲》

教学基本要求

1.介绍《渔光曲》的背景资料。

(1)这是1934上映的故事影片《渔光曲》的主题歌。

(2)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民(渔民)的生活受三座大山压迫的简单历史介绍。

2.欣赏《渔光曲》第一段,边看图形谱,边听音乐。

(1)介绍《渔光曲》的内容特征:反映渔民的辛酸血泪,速度徐缓,描绘了渔船在茫茫大海中随波起伏的情景。

(2)提出欣赏要求:这作品的创作年代是20世纪30年代,离开今天已有70多年,所以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要求学生认真细致耐心地听,这也是对旧社会人民生活的了解。听完后要编一个故事向大家讲述。

3.复听金曲,把歌词用投影片放出来,让学生边看歌词,边听音乐,身体也随音乐摇晃想像自己就在船上的情景。

4.师生讨论歌曲反映的内容与特征。学生中如能将歌词编成一个打渔的故事,教师要给以表扬,顺带议论为什么在形式上是女声独唱。

5.小结:这是旧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水乡。

教学过程:

一、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

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

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

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及a母音的训练

目的与要求: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3、连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训练声音连贯统一。注意呼吸、发声的协调配合,每条练习都一口气唱完,音量不宜过大,力求使乐句的线条优美连贯,富有流动感,结尾的长音要用弱----强----弱来收音,防止声音直白和僵硬。

二、 歌曲学习与演唱------歌曲《渔光曲》

1、作品简析:

《渔光曲》是同名影片的主题歌,作于1934年。

安娥(1905—1976)是我国近代现代音乐史上一位优秀的女歌词作家,原名张式源。河北省获鹿县人。1925年秋肄业于北京美术专门学校,加入了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1927年至1929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3年至1937年在上海参加进步文艺运动,曾任百代唱片公司歌曲部主任。1949年出席了全国文代会,相继在北京人艺,中央实验歌剧院,中国戏剧家协会任创作员,兼任《歌曲》月刊的歌词顾问和编委。在“四人帮”横行的时期,因爱人田汉同志而遭受株连,于1976年不幸去世。主要作品有诗剧《高粱红了》《战地之春》《洪波曲》等,创作了《卖报歌》《三个姑娘》《节日的晚上》《新凤阳歌》等多首著名歌词。

任光(1900—1941)浙江嵊县人。从小喜爱民间音乐,会演奏多种乐器。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当过钢琴修理工,同时学习音乐。1927年回国后,参加左翼剧联音乐小组及歌曲作者协会。1934年创作了这首《渔光曲》,以后又创作了《月光光》《新莲花落》《大地行军曲》等电影插曲。他创作的救亡歌曲有《打回老家去》《高粱红了》《别了皖南》等,此外,还写过歌剧《台儿庄》《洪波曲》等音乐。1940年在新四军军部工作,皖南事变中牺牲。

《渔光曲》这部影片通过一个穷苦渔民家庭的破产,以及他们流浪和死亡的悲惨遭遇,揭露了旧社会渔业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掠夺。《渔光曲》这首主题歌,以凄婉的曲调描写了当时渔民的沉重劳动和被剥削的贫困生活,表达出他们内心的悲愤。这首歌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有力的烘托了影片的主题,产生了动人的艺术力量。聂耳曾评价这首歌:“《渔光曲》一曲,……其轰动的影响甚至成了后来影片要配上音乐才能卖座的一个潮流”。它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侥幸”,而是由于“内容的现实,节奏的哀愁,曲调的组织化”和“配合这影片的现实题材”。

这首歌采用三段体的曲式,想象鲜明。虽然各段音调有所变化,由于节奏型的统一和用同一乐句写成的引子和间奏,使各段之间联系得以加强;徐缓的速度和贯穿全曲的特定节奏,描绘出渔船在茫茫大海中颠簸起伏的形象;虽然曲调采用了宫调式五声音阶,却没有一般大调明朗的色彩,而在旷远中露出压抑和哀愁,这些都使这首歌曲具有特殊的魅力。

这首歌旋律抒情,流畅,节奏从容舒缓,第一乐段平静自然,仿佛远远看到蔚蓝的大海上渔船在海浪中微微颠簸。第二乐段,描写风起浪涌,渔船由远而近,轻撒网,紧拉绳,渔民在风浪中捕鱼的情景。第三乐段,词曲作者进一步描写了渔民苦难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音乐舒缓而忧伤。

《渔光曲》已流传了近半个世纪,由于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本质,激动了人们的共鸣,至今仍然是一手富有艺术生命力的抒情歌曲。

2、艺术处理:

第一乐段,演唱情绪要平静自然,仿佛远远看到蔚蓝的大海上渔船在海浪中微微颠簸。“云儿飘在海空”一句中,四五度及八度音程的大跳,应注意音乐连线,托住呼吸,声音平稳,位置统一。演唱“早晨太阳里晒渔网”这句前,要充分换气并用气均匀,使气息能够支持到最后一个音。第二乐段,描写风起云涌,渔船由远而近,轻撒网,紧拉绳,渔民在风浪中捕鱼的情景。演唱时节奏要紧凑,速度稍快,表现出渔民在紧张劳动时的场面。最后一句速度要渐慢,使音乐很好的过渡到第三乐段。第三乐段,词曲作者进一步描写了渔民苦难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音乐舒缓而忧伤。演唱时心情应是沉重的,在咬字、吐字上要特别讲究字头清晰,每一个吐字和运腔都建立在呼吸的支持上,使声音气韵生动,表达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演唱要求:

演唱者首先要基本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歌曲的内容、歌曲的情绪。以便随着情感的变化去演唱,切忌用一种声音去唱各种感情。演唱时必须要有良好的呼吸支持和声音的连接,咬字、吐字应徐缓而有控制,字与字之间气脉要贯通,力求声音平稳流畅而富有力度。

三、总结新课:

教师进行本课小结对学生的演唱提出优缺点,指出与以往歌曲的不同点与相通点,使学生更好的完成作品。

四、作业:

理解掌握歌曲的特点和演唱风格,体会如何更好地表现歌者内心感情的变化,准确地把握歌曲的基调。

五、多种形式 参与表现

完整表现歌曲(1、演唱参与;2、律动参与;3、乐器参与等)

[设计意图:多种形式参与,培养表现音乐的能力,体现了音乐欣赏教学的六大策略。]

六、拓展延伸 丰富体验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家们用各种艺术表演形式为我们演绎着《渔光曲》的动人故事。

(1) 欣赏民乐演奏《渔光曲》

(2) 欣赏筝独奏《渔光曲》

(3) 欣赏宋祖英演唱《渔光曲》

请同学们选择欣赏并谈谈感受?(不同的艺术形式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音乐视野,了解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增强对音乐艺术的喜爱之情。]

七、结束本课

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生)对比旧社会我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你有什么想法?(记住历史,珍惜今天)

希望同学们了解、热爱我国的民族音乐!

[设计意图:表达内心感受,注重学科德育。]

八、板书设计

 《 渔 光 曲 》

 ——影片《渔光曲》主题歌

 (女声独唱)

 三 段 体

   速度: 稍慢            中速         稍慢

  力度:  mp            mf            mp

                     旋律:

     情境:渔船摇荡      风起浪涌     悲惨命运

                     图片:

教学设计的特点

本次教学设计和以往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

1、更加关注音乐本体,突出了音乐是听觉艺术的特点,从始至终设计了以听为主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音乐中感知体验、表现、创造,突出了音乐学科特色。

2、更加关注学生,突出以学定教的基本理念,本节课每一个教学活动的设计,都是紧紧围绕着音乐听觉思维的培养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来进行的,并引导学生通过听、说、唱、演等形式积极快乐的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

3、更加关注听觉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关注音乐要素及演奏技法对表现音乐作品的重要作用。

教学反思

《渔光曲》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音乐第八册第四课《水乡》中的一首欣赏曲。这首歌曲是同名影片的主题歌,作于1934年。歌曲以凄婉的曲调描写了20世纪30年代渔民的沉重劳动和被剥削的贫困生活,表达出他们内心的悲愤。学生之前没有听过此曲,但对旧社会中国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有一些了解。结合学生实际,以激发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音乐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先导,在教学过程中以听为主,运用兴趣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参与性教学法、创造性教学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法等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通过体验、探究、对比、合作、综合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听、说、唱、演中熟悉音乐、理解音乐、并参与表现音乐,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但在相关文化的处理方面还应再增加学生的感知。以下是我的课后反思:

本课优点:

1、整体设计思路清晰、有新意。摆脱了传统欣赏教学模式的束缚,能够自始至终围绕《渔光曲》的音乐主题展开教学。从音乐情绪导入,使学生在感受“渔船摇荡—— 风起浪涌——悲惨遭遇”的音乐体验中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分析、对比及听、唱、说、演等形式的参与达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目的,也体现了音乐欣赏教学的六大策略。

2、聆听导入自然直接,简洁有效,体现了音乐是听觉艺术的特点,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系性,紧紧抓住学生已有知识结构,在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的同时,结合对歌曲情绪的听辨,既是对学生进行的一次测评,又自然流畅的引出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

3、关注音乐要素,体现音乐学科特色。整节课都在围绕音乐要素进行教学,体现了音乐学科的特色,提高了学生通过对音乐要素的分析对比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听觉思维。

4、重难点突出,解难有方法。在对乐曲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运用视频资料直观形象的使学生认识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及所表现的艺术形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表现了音乐作品,进一步提高了音乐素养,同时使学生爱学、易学,教学效果较好。

本课不足:

1、应加强细节的深入挖掘。在演唱形式上加入下滑音和倚音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有体现,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忽略了。对这一处理方式的表现作用应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挖掘,引导学生体会歌唱家设计此种演唱方式的真正意图,更加深入的理解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

2、在拓展延伸的设计中由于多媒体出现了故障和教学时间的问题,使相关艺术表演形式和相关文化没能很好的展示给学生,减少了学生对音乐相关文化的直观了解。

总之,这节课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我将在今后的音乐教学中不断加强学习、重反思,努力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