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选派家务活

一旦要给孩子分配家务活,家长遇到的最大绊脚石就是不了解哪些家务活应该交给多大的孩子。儿童是分阶段学会责任感的。

一般来讲,儿童先会从自理项目入手,这包括大小便、自己穿衣服和吃饭。两岁的幼儿能够用海绵球擦拭高脚托盘上的灰尘,也能用鸡毛掸子清扫椅子之类的大型坚硬物体。到了三岁,幼童可以担负起自己穿衣服的责任了。再大些的学龄前幼儿能够浇花,擦桌子,以及把洗好的衣物按不同颜色进行分类。到了四岁,他们便可以在家长的监督之下洗手和刷牙了。到了四五岁,儿童应该能够学会管理自己的用品,接下来的阶段就是帮忙收拾餐桌,从洗碗机里放进并拿出碗盘,为妹妹磨破的膝盖贴上创可贴等。再大些的儿童和十几岁的孩子可以学会烧菜、洗衣服、洗车和赚取自己的零用钱。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其职责也要有所变化,有时你还得考虑年纪以外的因素。在一些情况下,谁做家务活也取决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比如,当一位家长询问,五岁的孩子是否应该自己洗头时,我总是以心理学的方式回应:“你介意为她做这件事情吗?”可能有家长会说:“其实我喜欢女儿埃娃的头发。她那黄铜色的头发,湿的时候看起来很漂亮。当她在澡盆里时,我们会一起编故事、唱歌。我就是趁这个时候教她新歌曲的。”我就会对这位母亲说:“那就继续给埃娃洗头吧,你可以找些别的家务给她做,但不要放弃这段专属于你们两人的亲密时光。”

劳动之道:

在家务事中碰撞出火花

在作家帕·林·特拉芙斯所写的神奇故事《柯瑞太太》中,玛丽·波平斯和她的朋友柯瑞太太从普通姜饼上剥下来一堆星形的金黄色饰纸,她们带着一桶胶水和油漆刷爬上了高高的梯子,把星星逐一粘在了天上。每颗星星一就位,便开始散发出耀眼的金色光芒。八岁大的简从卧室窗户看到这番景象时,便对弟弟说:“我想知道,到底星星是金黄色的纸,还是金黄色的纸是星星呢?”

这其实展示了犹太教生活观的真谛:看似跟纸一样平常的东西,或是跟带着桶子爬上梯子一样普通的事情,却具有修复宇宙缝隙的潜力。关键在于我们对这些日常的神圣契机要善加利用。

在“做”的过程中学

根据犹太教的说法,通往圣境的途径就存在于人类的日常活动之中。犹太教认为行胜于言,我们要注重从做当中学。

古时候的拉比都有全职工作,他们是樵夫、木匠或铁匠。公元四世纪的拉比拉夫·胡纳是个富有的商人,他在田园里工作,自己收获果实。他的教导是:不能仅仅通过祈祷、重体力活和旁人皆知的善行来处世,更要通过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例如清理餐桌、早上刷牙、给子女做饭、清洗碗盘、倒垃圾等。没有哪件事是琐碎或低贱的,只要用心,我们都能发现它们和真理的潜在联系。

为小事出力

做家务事除了能培养孩子对他人的责任感之外,还能养成他们的生活技能。帮助父母做家务事也能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坚持让孩子做家务事等于是让他们懂得,他们不仅受到爱护,而且还能感受到他人的需要。普通的家务事是培养子女人格和精神素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