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读书十多年,考上大学,居然读了不到一年,就要退学。家长王刚难受的同时,将此事归因于高中时武断地为孩子选择了理科。类似这种孩子对父母决定自己发展方向产生不满,发生矛盾的事情,生活中屡见不鲜。

儿子王浩在短信中,说到想退学的原因,是感觉在学校越来越压抑了。他表示喜欢文史类书籍,还曾透露过“想当网络作家”的愿望。在给父亲的短信中,对父亲将主观意志强加于自己的做法颇多抱怨。父亲对儿子退学在“百思不得其解”之下,将儿子目前的想法产生的原因归结为高中文理分科时,否定了儿子读文科的决定。的确,当时王刚没有征得儿子的同意,就武断地为儿子决定了学理科。从现在儿子的抱怨中,明显可以看到那时带来的心理影响。

但是,儿子王浩在大学选专业时,对父亲作出的读汽车专业的决定,是抱着“觉得学什么都无所谓”的态度,并没有表示出现在这样的强烈反感情绪。为此,我们不得不考虑,儿子对大学选专业时无所谓的态度,到底是文理分科时受委屈而导致产生“破罐子破摔”的赌气心态,还是一种年少无知而对父亲的盲从?如果是前者,那根本没办法解释,王浩第一学期认真学习没有挂科,到第二学期却坚决退学这个现象。由此看来,王浩选专业时主要还是一种迷茫心态,实际上他对选择汽车专业还不是完全抵触的。他到大学一学期后才想到退学,可能是在汽车专业的学习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是因为某种来自社会、老师或同学的价值观诱惑;或者在对汽车专业有了一定了解后,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王浩从小聪明好学,但按他父亲的话说,他仅仅是“有一点文采”,在文学上并没有很突出表现,更说不上比尔盖茨退学所具备的那种天才;对自己向文学方向发展的道路,也没有明确的行动计划;在行动上,他也仅仅是每天到图书馆看文史类书籍,没有看到他写作的具体行动与实在业绩。由此,我们不得不做出判断,王浩更多地似乎是在逃避某种压力,或者仅仅是因为青春期的偏执心里而导致叛逆。

从短信来看,王浩的思维仅仅是停留在对家长“发疯似地强迫孩子”的反抗,他表示“我喜欢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只要我想去,就没有人能阻拦”。王浩感到压抑之下,为自己找的出路也仅仅是去有开放图书馆的大学看书,而且做好了父亲“不提供生活费”的心理准备。这些所想所为都表明,这个大学生意气用事的倾向明显,是有些缺乏理性的。

由此看来,家长和老师进一步弄清楚王浩对文学是真有兴趣,还是因为遇到某种困难而产生逃避心理,这一点非常关键。如果仅仅是因为叛逆心理,那父亲王刚给儿子开出的三个“药方”不失为可行的办法。但目前的现状是,孩子对家长的“药方”仍然不接受,同时他意气用事倾向明显,没有合理的不接受的理由。那父亲、老师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他的沟通,找到他坚持退学的真正原因,做到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真正将父亲的理性想法,变成孩子自己主动接受的行动,才能圆满解决问题。

如果孩子真的对文学非常有兴趣,或者哪怕仅仅是有较大兴趣,那学校和家长都应该尊重孩子,并想办法将孩子朝文学方向引导,比如鼓励他多写作,多向报刊网络投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年轻人未来的发展,并不是作为家长就能过一眼看到底的。总之,王刚父子遇到的问题,不管是按父亲的安排解决,还是完全尊重孩子的兴趣,都必须要调动起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解决问题。如果像高中时文理分科那样,有父亲武断决定,其效果只能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