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该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促使环境、教师、幼儿等多元化交往,让幼儿与具体形象、事物及教师、同伴直接互动,从而产生情感、认知、动作等各方面的认同、体验与活动,并在交互作用中激发幼儿的倾听、说话的兴趣,切实提高小班幼儿的听说能力。情境化学习模式符合有关幼儿智慧发展阶段中关于幼儿形象表象、动作表象的发展是促进言语能力发展关键的理论阐述,也符合小班幼儿认知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

一、生活情境法

生活情境法指随机地创设并运用与幼儿日常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情境,以激发幼儿与景、物、人交流的兴趣或进行某方面习惯培养的一种方法。小班幼儿会将周围的一切都看成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存在。这种泛灵现象是其心理活动的一个特点。实际上,这也是幼儿与环境交流能动性的一种表现,是幼儿力图介入环境的一种努力。因此,在运用生活情境法中,教师可以随机地通过富有“灵性”的椅子、桌子及幼儿看来有生命力的周围事物来激发幼儿与景、物、人交流互动的兴趣,激发幼儿学说话的愿望。如想象“我”坐的椅子、靠的桌子就是一个“家”;坐下后小腿放进桌子下就是“关门”,这样,幼儿会边坐边讲:“我关门了。”一个小小的动作,就使教师对幼儿的习惯培养富有了情趣性,又使幼儿学说了一句话。又如在活动室的墙壁上挂上一个小钩,幼儿可以随意地将自己喜爱的玩具、物品挂上去,幼儿会将此“景”此“物”看成活动的、有生命的物体,自发地与它交谈、说话,与它交朋友。具体运用生活情境法,还应考虑到以下活动策略。

1.必须与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所创设的情境要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认知基础。选择的内容可分为三方面:①“幼儿自发的活动”,即幼儿主动进行的一些活动,如锻炼、游戏等。②“幼儿的自然环境”,包括幼儿周围生活中一切有关自然界的事物与知识。③“幼儿的社会环境”,即与幼儿现在生活或未来生活相关的社会生活知识,如同伴交往、生活自理等。这也是情境教学法在领域渗透方面起到平台作用的体现。教师在选择生活经验进行情境教学时,可以随机地渗透相应的其他领域的教育。如幼儿对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认识、行为习惯的培养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上海特奥会期间,幼儿通过收集和交流特奥会的标志、特奥会运动员、特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等有关信息,不仅培养了语言能力,同时也认识了周围的社会现象,有助于收集、概括信息能力的发展。再如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其他领域的问题,如科学领域的“为什么有的植物不发芽,为什么有的植物发芽”,社会领域的“爷爷奶奶小时候玩什么游戏”等。所以,教师在创设与这些经验、问题相关的情境时,就可以进行其他领域知识的教育。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