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在知识经济时代,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素质。“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与抄袭。”(列夫托尔斯泰语)然而长期以来,受陈旧传统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唯师、唯书、唯讲”成了学生们学习的主要模式,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被忽视了,形成了创造性思维的惰性。而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的整体素质将直接影响着祖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深远的意义,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研究背景

一个奇怪的现象: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现象呢?当然原因肯定来自很多因素,但是作为从事教育事业,走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呢?

在我们的幼儿园里老师经常要求孩子上课要坐坐好,下课不要疯,回家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回答问题的时候要举手,如果问题的答案和老师设想的一样,老师会很肯定,反之如果有背老师的设计,老师会悉心的引导,等孩子说出自己满意的答案后,也许老师还会很自豪的想,“终于把他引导到我的思路上来了”;如果还是坚持己见,老师会说“这孩子怎么就这么固执”。总之我们中国人太习惯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施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就感到的往往不是自由,而是惶恐和茫然。

众所周知,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而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幼儿的整体素质将直接影响着祖国未来的发展。因此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深远的意义,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在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提供幼儿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

1、创设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幼儿园环境

富有创意、激发幻想的活动室环境

在我们大(2)班的活动室中设置了一幅“流动”画,每月更换一次,内容有抽象画、问题树,也可以是一幅无结局的画。在走廊的瓷砖墙上孩子们可以自由想象,涂鸦,画未来世界、画恐龙、画外星人?就这样,环境中隐含了许多鼓励幼儿幻想、创造的因素,激发幼儿创造的欲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营造鼓励幼儿创造的心理氛围

由于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具有脆弱性、不稳定性,极易被外界所影响,所以老师要及时捕捉并培养幼儿的创新素质。教师对孩子的评价和态度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孩子们在亲切、和蔼的教师面前,在愉悦、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师幼之间就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和共振。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消除自卑感,培养自信心,才能有大胆的异想天开和离奇的奇思妙想,才能会无拘无束地动手、动脑、去想、去做。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创新素质。反之,创新素质教育将形同虚设。

首先我们老师较注意自身观念的改变,平时加强学习,因为我们都知道只有创造型的教师才能造就创造型的新一代。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儿童都应充满信心,能平衡好自由与必要的约束之间关系,教师是有组织和细致的计划者,但又不过份拘泥与此而失去灵活性,给予孩子创造的天地,善于评价和改进,使教育适合自己又适合每个独特的孩子。

有了观念的转变,教师能对每个孩子保持积极、鼓励、赞许的态度,充分尊重他们、宽容他们、期待他们,做他们的朋友,使他们敢想、敢为,能极大地发挥潜能。如: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在他们充满童真与稚嫩的想法中,都隐藏着创造性的火花。在上环境主题的时候,孩子们看到那么多的垃圾,并且知道垃圾给我们人类社会(jy135幼儿教育 www.jy135.com)造成的危害,他们就想要是能制造一种东西(他们把它称为“水”),倒在垃圾上就能让垃圾融化,变成能浇花浇水的养料多好。这样既不污染环境又能美化环境。多好的想象呀!有时他们的想法也会超越现实,甚至很荒诞,我们也不以成人的标准横加指责,而是敏锐地捕捉其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并加以有效的引导,使幼儿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让他们在宽松的氛围中大胆想象,主动选择,从而表现出其独创性、特异性。

2、启发家长,重视家庭环境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转变家长观念,做到家园联合,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必须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他们开始重视对幼儿各种素质的培养,同时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教师作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纽带,发挥了她所特有的优势,协调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做好工作,我们的家教工作呈多元化的特点。其宗旨是努力转变家长观念,让他们学习指导方法。如:日常的家长会、家长半日活动观摩、家园同乐、经验交流会、专题讨论会等。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家长直接学习各种指导方法,如:言语性训练法、图形训练法、符号训练法、操作训练法,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创造,从而与幼儿园达成共识,成为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坚实保障。

孩子充分的空间,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