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3:“生病”完全是一件坏事。

一般情况下,年轻父母会把孩子生病看成是一场痛苦的折磨,不但折磨孩子的身体,还折磨父母的心态和精力,的确如此。但如果父母转变一下心态,变得更加从容一些,孩子获得的不仅是身体健康,还有心智成长。

“孩子病了以后,好像长大懂事了。”老人则常说:“生病的孩子长见识。”有的父母也这样为我们做出了正确的示范:“要做一个勇敢的孩子!爸爸妈妈喜欢勇敢的孩子!”……孩子在大人的鼓励下,战胜疾病带来的身体痛苦和心理压力,确实是训练他勇敢、坚强性格的好时机。在健康状态的生活事件中,还真是很难找到这么好的素材来培养孩子勇敢、坚强、毅力等性格品质呢!

所以父母一定要主动调整自己的心态,进而把病期转化为孩子形成积极性格因素的契机!

误区4:把“生病”看成“健康”的反义词。

健康和生病都是孩子的亲身体验,他们是怎样理解这两个现象和概念的呢?在一项调查中,当问孩子“什么是健康”时,他们的回答大多是反面的,例如“健康就是不生病”、“健康就是不打针”、“健康就是不咳嗽”等等,因此,孩子的健康概念比较狭窄:只知道身体健康,不知道心理健康;健康就是不打针,所以打预防针也是疾病;健康就是不咳嗽,所以被水呛得咳嗽也是疾病。这种结果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密切相关。我们总是在孩子生病的时候警告他们以后不要重蹈覆辙,而不是在健康的时候主动提醒他们这就是健康。所以,孩子没有机会从正面认识和主动感受健康,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水平。

因此,家长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要经常启发孩子从正面认识什么是健康,例如“健康就是早起早睡、吃饭香香”、“健康就是快快乐乐地荡秋千、滑滑梯” 、“健康就是高高兴兴地与小朋友一起玩”等等,这样的健康概念内涵不仅有身体健康还有心理健康,与“健康就是不生病(不打针、不吃药等)”的简单概念相比较,孩子的认识水平更高、态度更积极,也有利于提醒孩子从正面维护自己的健康状态。

误区5:拿“去医院”吓唬孩子。

在生病期间,医院是孩子产生体肤之痛的地方,所以孩子一般都对医院有敬畏之感。如果孩子生病是由一些不良的生活卫生和行为习惯导致的,例如随便吃脏东西、天凉不愿意加衣服或者做危险、剧烈的运动等等,家长可以提醒孩子,如果出现以上情况,就得“去医院”,这是对孩子进行因果关系的健康教育。

但是很多父母像吴先生一样,用“上医院打针”的办法来应对孩子的调皮捣蛋。其实两者并无因果关系,虽然一开始可能奏效,随着孩子年龄渐大,认识水平渐高,他很容易识破其虚假性,反而变得更加顽皮,所以这么做不但起不到教育作用,还影响了父母对孩子说教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这种依赖吓唬来教育孩子的办法还阻碍父母思考正面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父母很容易感觉自己没辙了,于是放弃了对孩子的进一步管教,孩子因此变得更加任性,不利于形成健康积极的性格。

作者:晏红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