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宝宝一个样

自从了解了董文涵小朋友在家和在园里的表现差异后,我对全班的小朋友进行了调查,原来三分之二的孩子是“一个宝宝两个样”的。

针对这一情况,我利用周五的表现活动,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名字叫《一个宝宝两个样》,故事里说的正是一个宝宝在家和在幼儿园不一样,在幼儿园爱吃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在家里就不一样了,不好好吃饭,不劳动,什么都让爸爸妈妈帮忙。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还小声议论,故事讲完了,我问:“你们喜欢哪个宝宝?”“幼儿园里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为什么?”“因为他什么都不用爸爸妈妈帮忙。”“那我们的小朋友应该怎样呢?”“在家和在幼儿园一样。”我说:“对了,你们在幼儿园怎么样,在家也应该怎么样,除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外,还要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吗?”“对!”

在以后的几天里,不时有家长向我反映,说孩子回家变了,变得听话了,爱吃饭了,我高兴极了,在我们好孩子的评比栏里,又多了许许多多鲜艳的小红花。

让家长参与教育活动

玉洁是个比较内向、适应性较差的孩子,每天早上来园时都要哭闹一番,每次在老师的鼓励下都能逐渐融入幼儿园生活,而且也很开心,但第二天早上还是要哭。家长为此不相信我们反映的情况,怀疑老师没有照顾好孩子,有意隐瞒。我们便主动邀请玉洁的爸爸来幼儿园当‘‘老师爸爸’’,请喜爱运动的她组织孩子们玩相关球的游戏。孩子很开心,玉洁也无比自豪。收到这一件事件积极情绪的影响,玉洁再也没有出现哭闹的现象,而且自从这以后,玉洁也变得开朗多了。玉洁爸爸在活动中不仅了解了自己孩子的表现和进步,更了解了老师对孩子细心的关爱和付出,从而在情感上接纳了老师。

有时,家长之间的相互理解,光靠我们教师自己去说、去‘‘标榜’’是不够的。它不仅需要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换位思考,更需要换位行动,‘‘老师爸爸’’正好为家长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老师爸爸’’用他们自己的切身感受更真切的理解教师的辛苦付出。只有这这样,才能让家长更真诚的与老师合作。

做同事的合作者

在幼儿园里,一个班集体的形成、班级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同一个班里的几位教师彼此配合。班里几位教师的工作热情、工作态度、工作责任感、工作能力等都会影响到班级管理的效果。

在一次公开教学活动中,匆忙间我忘记拿特地为教学活动准备的红色小布袋了。正当我想拿其他颜色的小布袋代替时,孙老师却悄悄地把红色小布袋递过来,帮我化解了尴尬的场面。孙老师是一位很负责的班主任,如果没有她的帮助,我的教学活动就不会这么顺利的开展了。这次意外越发让我觉得,大家的合作是班级管理工作成功开展的关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