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特别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形成共识。

如何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首先,要实现学生之间的教育互动,就要做到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实现信息交流和成果分享,从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中的相互促进和教育互动。其次,素质教育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必须以平等为基础。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普通一员,放下架子,与他们诚恳对话、交流,同他们合作,从而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合作,强调学法,让学生有更多学习机会,更多思考空间,更多发表独立见解的余地,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来。在这种师生合作中,教师“培养”了学生,学生“促进”了教师,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二、突破课本课堂对学生的束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应用能力。

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新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为此,教师必须突破课本课堂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感到学习是生活的需要而不是额外的负担。同时,在这种状态下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加强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可以把所要传授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使客观事物的形、色、声直接传递到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能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同时,信息技术以其直观的形象,美妙地图画,艳丽的色彩,动听的音乐,充分展现语文美的因素,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知识形成过程的充分展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总之,创新教育的实践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上,渗透在教育活动中,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学习态度,为学生今后的更高层次的独创能力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