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活动中运用记录与统计,有助于幼儿建构与主题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促使幼儿更细致地观察,更认真地思考,同时也可以让他们借助已有记录进行反思。记录与统计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数理逻辑能力的发展,而且为课程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线索。在大班主题活动“爱心邮局”的生成发展过程中,记录与统计这一指导策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生成与发展路径一:调查记录

对于信,孩子们十分感兴趣,也有一定经验。我们开展了“你会寄信吗”“我会寄信了”等活动,并生成了集体交流活动“我收到信了”。在讨论与交流中,孩子们对邮票和信封产生了很多疑问:“信封上为什么有两个邮戳?”“邮票上的波浪线是什么意思?”孩子们一起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我们在活动中运用的记录多为调查记录。调查中获得的相关信息是幼儿日后进行探究活动的依据。调查中产生的问题可以是教师预设的,也可以是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生成的。以下就是“爱心邮局”主题活动的第一次调查活动——“你会寄信吗”。

调查记录:你会寄信吗

活动纪实 分析与整理

今天开展的是“爱心邮局”主题活动的第一次调查活动——“你会寄信吗”。在调查表中,我们提供了一些常用的材料(如笔、信纸、尺子、剪刀等),幼儿可以根据已有的寄信经验猜测寄信需要哪些工具,然后选择工具并进行排序。

幼儿仔细看着调查表,想着寄信应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第二组的雯雯拿着调查表一边看一边说:“寄信前要先把信写好。”然后,她在工具栏中选择了信纸和铅笔,并进行排序。一旁的杨杨看到后说:“不对,不对,应该先把信封写好,不信你看!”他说完就把自己的调查表拿给雯雯看。“可我还是觉得应该先拿纸写信。”雯雯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

幼儿都快写完了,敏敏忽然叫了起来:“寄信是要贴邮票的呀!可调查表中怎么没有邮票呢?”这句话引起了部分幼儿的注意。

活动快结束时.敏敏和同组的字宇将“邮票”舔加在调查表的工具栏中。 随着主题活动的开展,孩子们会有一些新的发现,产生一些新的问 题,教师应选取其中有价 值的内容设计一些新的 活动。因此,在设计调查 表的过程中,教师专门留 有空白部分——活动生 成的新闻题,这样可以使调查具有可持续性。调查 结果也是开展下一步活动的依据

在调查表提供的材料中,教师故意遗漏“邮票”这一项,从而引发了部分幼儿的疑问。

大多数幼儿都能依据已有经验,在调查表提 供的各种工具中选择自己认为在寄信时要用到的工具,也能排出使用工具的顺序并记录。

语 书信往来是常见的社会生活现象,幼儿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以“猜测一判断一选择一记录”的方式进行调查是幼儿能 理解并适合他们表达的方式。不同的调查结果引起了幼儿的 热烈讨论,从而生成了研究邮票的系列活动。此项调查在班级 中进行,真实地反映了幼儿的原有经验。 

生成与发展路径二:操作记录

幼儿不断迁移与重组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获得的经验,将成人的交往规则转化为自己的交往规则。

我们开展了“信封的秘密”“邮票的秘密”“邮局之旅”“我设计的信封(邮票)”“称一称,有多重”“我给邮局起名字”等活动

,并生成了制作活动“有趣的部门标记”。在活动中,孩子们以自己的方式研究了邮局的相关内容,对邮局的工作人员及各部门的分工有了一定的了解,随着“信件部”“包裹部”“邮市”等标记的产生,“爱心邮局”的活动开始了。

我们在活动中运用的记录多为操作记录。以下是幼儿在“信封的秘密”活动中的记录过程。

操作记景:信封的秘密

活动纪实 分析与整理

今天的活动内容是寻找信封的秘 密。每个幼儿都有一张记录表。大家在一起讨论记录表的填写方法后,开始将自己发现的秘密记录在表格中。

第五组的悠悠拿起信封看了一眼,自言自语地说:“信封上有邮票。”然后在第一格里画了一张邮票。“还有许多数字呢。”她又在第二格里写了一个数 字。一旁的俊俊一直拿着笔没动,看到 悠悠记录了两点,便模仿着画了下来。

“还有许多看不懂的字呢?我只认 识一个‘中’字。”悠悠说完便将“中”字记录在表格的第三格中。

欣欣也发现信封中有字,她把所有的字都画在表格中,第一格画不下,就

接着画在第二格和第三格中。她记录第五个秘密时,发现格子不够用了。

第一组的涵涵一直拿着信封,她一边看一边说,始终没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直到教师提醒后才开始记录。到

活动结束时她只记录了两个秘密。

大家都写得差不多了,教师问:“谁

愿意将自己发现的秘密介绍给大家?悠悠高高地举起了手,带着自己的记录 表走到前面。“我发现信封的正面一共 有6个秘密……”“谁还有什么不同的 发现?”“我发现信封上的邮票不是贴上 去的,是原来就有的。”蓉蓉说道,“邮票上的几道波浪线是什么意思 呢?”…… 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观察 的内容。

从孩子们的表现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差异:悠悠非常明确自己的任务,能理解并运用这种记录方法。在整个观察记录的过程中,她能始终关注当前的工作。俊俊可能并不理 解记录的方法,只是模仿别人的记录,没有自己的恩考。欣欣理解活动的要求,但不会用简单的符号来记录自己的发现。涵涵在这几个孩子中能力相对较弱。

对于不同能力的孩 子,教师采取了不同的指 导策略:在集体交流中让悠悠第一个发言,把她的记录方法提供给其他孩子学习;对于俊俊这样的孩子,允许他模仿别人,在模 仿的基础上学习;像欣欣这样的孩子,只有让她在尝试错误的基础上跟同伴的记录作比较,她才会发现更好的记录方法;而像涵涵 这样的孩子则需要教师不断提醒和帮助。

语 在活动中,我们采取个人记录→集体汇总的方法,孩子们非常主动,对记录的理解也体现出多样性。在获得记录结果的过程中,幼儿经历了理解、收集加工信息、归纳并得出结论的过程。

在活动中,我们改变了以往完全由教师控制的、指向非常明确的观察方法,而是为幼儿提供更加自由、自主观察发现的机会。幼儿在自己观察的基础上自由表达,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图文并茂的统计形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生成与发展路径三:投票记录

幼儿在活动中进行角色扮演,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和规则。师幼共同拓展主题,不断丰富情节,不断完善规则。

我们生成了“你会写信吗”“这是寄

到哪里的信”“新年贺卡最佳设计征集”等活动。幼儿在交往中进发新的思维火花,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活动中产生的问题,使得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

我们在活动中运用得较多的是投票记录。投票是解决各种矛盾的有效方式之一。在投票过程中,幼儿可以体验到民主和公平。教师可以让幼儿对投票中的数字进行统计和比较,给幼儿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以下是“新年贺卡最佳设计征集”活动中孩子们的投票情况。

投票记录:新年贺卡最佳设计征集

活动纪实 分析与整理

“邮局”负贵人:“新年快到了,我们爱心邮局要为大家制作一些贺卡,如果你设计得好,就能当‘最佳设计师’!谁想参加设计呢?”

这一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每个孩子都愿意 当“最佳设计师”。为了保证公平,“设计师”们约定:对同样的纸进行加工,在四天内,利用在家的时间设计并制作一张贺卡参加评比。

在接下来的四天时间里,“设计师”们忙开了……

第一天,“爱心邮局”就收到了三位“设计师”的 贺卡。三位“设计师”分别向大家介绍了自己的设计意图和制作方法。第四天,“爱心邮局”收到了其他所有“设计师”的贺卡。“邮局”的工作人员将所有贺卡布置成一个很大的版面。谁能当“最佳设计师”

呢?所有“设计师”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

幼儿:“我觉得康康的贺卡做得好,他用了很多废旧材料。”

幼儿:“我觉得芸芸的贺卡好,还是立体的呢!”

幼儿:“芸芸的贺卡不全是她自己做的。我们选的‘设计师’是小朋友,又不是爸爸、妈妈。”

幼儿:“我们举手,看谁得票多,谁就是‘最佳设计师’。”

幼儿:“万一有人举了两次手,怎么办?”

教师:“这样吧,把举手换成投票,你觉得谁设计得好,就在选票上写上他(她)的学号。谁得到的 票多,谁就是‘最佳设计师’,行吗?”

幼儿:“那每个人是不是只能投一次呢?”

幼儿:“当然!投两次就是废票。”

大家终于统一意见,还打算邀请爸爸、妈妈来参加。所有的人都忙碌起来,一部分人制作选票,一部分人做了两只有趣的投票箱(一个是孩子们用的,一个是爸爸、妈妈用的)。到第五天,投票选举正式开始。为保证公平,“爱心邮局”的负责人抽签决定了两名“公证员”(一名幼儿和一位爸爸或妈妈),监督选票的填写情况。

幼儿:“我们两个是好朋友,我选你,你也选我,好吗?

幼儿:“妈妈,这是我的贺卡,别忘了我是25号!”

幼儿:“爸爸,我觉得康康的贺卡不错,你也选他吧。

教师:“你选谁啊?”(教师看着该幼儿。)

幼儿:“她选她自己!”

幼儿:“老师又没说不可以!”

有趣的唱票活动开始了!“邮局”负责人将选票从投票箱中取出,发给每个“设计师”,让他们自己统计票数并记录。

“邮局”负责人:“康康!”

幼儿:“我一共有6票。”

“邮局”负责人:“绒绒!”

幼儿:“4票。”

最后,票数最多的玲玲得到了“最佳设计师”的称号,“爱心邮局”的工作人员给她颁发了证书,玲玲可开心了! 教师为每个幼儿准备了制作贺卡的纸张,由“邮局”工作人员负责分发。

孩子的能力是有差异的,经验也是有限的,三位“设计师”的介绍给了孩子们 互相学习的机会,也调动了其他“设计师”的积极性。从

孩子们 兴奋的表情中教师猜测明天将会收到更多的贺卡。

在幼儿发生争执时,教师首先应做一个好的听众,肯定孩子们的多种想法,然后根据孩子们的争论,把握好核心问题,合理引导,使活动很好地继续下去。

在活动中,教师、家长、社区人 员都是孩子们共同的活动者,在投票选举活动中,家长是孩子们最好的支持者。发动家长参与活动。既能让家长更好地了解班级活动,又能得到他们对活动的直接帮助,还 能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 流。

语 难忘的投票活动带给我们太多的思考。孩子们的想法千奇 百怪,就连成人也难以预料。值得高兴的是,在活动中孩子们得 到了充分的尊重,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和同伴友好合 作、互相学习,还产生了最初的平等、公正的意识。更重要的是,正是在反复讨论、争论、投票选举、统计结果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等待,学会了相信自己,学会了信服别人,他们逐渐成长起来……

在“爱心邮局”主题活动中,幼儿在记录和统计方面表现出很大的潜能,然而,记录与统计的形式和方法远远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些。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种种观念与行为的转化。

1.要让幼儿借助已有的记录进行反思,互相借鉴合适的记录方法,从而体会记录的好处。如在探索“信封的秘密”时,大多数幼儿只是对看到的东西进行简单描绘,这样既浪费时间也不具有代表性。此时教师可将个别幼儿的经验(用简单的符号来概括自己的发现)拿到集体中讨论并推广,使好的记录方法由个体经验转化为集体经验。

2.幼儿的记录可以帮助教师将观察重心转移到幼儿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有效地分析幼儿行为的背景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活动。

3.记录与统计对于幼儿来说具有重要的发展价值。对于整合课程的实施来说,记录与统计为课程的生成和发展提供了线索。我们可从记录中捕捉新的问题,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如在第一次调查活动“你会寄信吗”中,孩子们发现工具栏中没有“邮票”,产生了争议。接着,一场以“邮票”为主题的讨论和探究便开始了。

大班幼儿已积累了一些有关物体相对关系的经验,而“相反国”的课程单元活动又让他们通过观察、归纳、推理等过程提升了这方面的经验。“黑与白”是这个课程单元中的一个主题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幼儿收集、展示日常生活中具有黑白对比色彩的事物,与同伴分享自己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从中生成了很多具有探索意义的问题。

第一次展示:生活环境中的黑白事物

在一次主题展示活动中,幼儿从家中带来了一些服饰,有黑白条纹的衣服、黑白的裤子、黑白的袜子、黑白的围巾、黑白的手套等。在活动中,我先请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带来的服饰,描述服饰的主要特征和相关情况。通过展示和交流,幼儿感受到除黑白服饰外,生活环境中还有很多事物具有黑白的特点。通过寻找,他们发现了各种黑白的事物,如黑白的玩具、黑白的纸、黑白的笔、黑白的线描画、黑白的装饰物……孩子们高兴地用黑白线描画的形式记录这些事物,有的还将自己发现的黑白事物收集起来展示在区角中,一有空就与同伴分享各自的收集经验。

分析:幼儿最初的分享与展示较多关注事物的外部特征,认识比较粗浅、表面,没有发现黑白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未作深入探索。因此,教师应及时引导幼儿关注黑白事物之间的联系,探究黑白事物的秘密,在下一阶段的分享与展示中把活动引向深入。

第二次展示,动物中的黑白世界

在展示的各种黑白物品中有一匹玩具斑马,幼儿对此提出了疑问:玩具斑马身上有黑白条纹,真正的斑马身上也有黑白条纹,那么在动植物世界中是否存在黑白世界?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共同开展了一个探索活动。首先,我请幼儿收集有关资料并在展示活动中向同伴介绍,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然后,我把收集来的动植物图片进行整理,制作成一本资料册,供幼儿随时翻阅。幼儿对此兴趣浓厚,经常聚在一起翻阅,交流彼此的想法。以下是几位幼儿在翻阅时的对话:

幼1:为什么这里没有猫头鹰的图片呢?

幼2:猫头鹰身上的颜色又不是黑白的。

幼1:但是猫头鹰总在晚上出来捉老鼠,它也和黑白有关啊。

幼3:对啊,蝙蝠也是在晚上出来的,那它也应该和黑白有关。

幼4:它们为什么要在晚上出来?晚上那么黑,它们怎么看得见呢?

幼5:对啊,对啊,它们白天都去干什么了?

从幼儿的对话中,我发现他们的关注点已不局限在单一事物上,而在事物与黑白的联系上了,所以我就引导幼儿关注夜晚的世界,探索动植物与黑白之间的关系。通过活动,幼儿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与同伴分享获得的相关资料。同时,我设置了一个相关区角“夜晚的世界“(如图),用纸箱设置一个简易小屋,让幼儿钻进小屋感受夜晚黑暗的感觉。幼儿在区角中展示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提高了对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分析:在一开始的分享活动中,幼儿觉得只有身上有黑白色彩的动植物才是寻找的目标。随着交流、分享的深入,他们渐渐发现一些身上没有黑白色彩的动植物也与黑白有关,它们与白天、黑夜有着密切联系。这时幼儿的探索对象从简单的黑白色彩转移到了自然界中的黑白事物、现象及其关系。对此,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关注一些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及其关系,以扩展他们的经验。

第三次展示:人与黑白

随着活动的深入,另一个问题产生了:既然动植物有黑白世界,那么人有黑白吗?人与黑白又有哪些联系呢?在这次分享展示活动中,幼儿先挖掘他人身上的黑白特征,再寻找自身存在的与黑白有关的特征。在展示过程中,有的幼儿带来了黑人与白人的图片,孩子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们与同伴积极分享自己的看法。

幼1:我知道黑人为什么会那么黑,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太阳底下晒着。

幼2:才不是呢!我们也晒太阳,怎么没有那么黑?

幼3:因为他们那里比我们这里热,所以会比我们黑啊!

幼4:我觉得黑人太黑了,白人皮肤白白的。

幼5:但是黑人的牙齿很白。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幼儿开始寻找自己身上有没有黑白,他们发现头发是黑的,眼中有黑白……与此同时,他们也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年轻人的头发是黑的,而老年人的头发是白的?有的说因为人年纪大了,晒的太阳多了,头发都被晒成白色的了;有的认为是因为人老了,所以头发也老

了,就变成白色的了;还有的认为头发里有黑色素,年纪大了,黑色素就长不出来了,所以头发就变成白色的了……他们的想法很多,这些到底是不是真实原因呢?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幼儿主动通过翻阅书籍、上网查询等途径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及时与同伴分享获得的资料。

活动最后,我布置了一个“黑白Show”展示区,该区域以黑白人物造型为背景,集中展示黑白事物、黑白人物、黑白动植物,使幼儿的经验得到整理和提升。

反思:

“黑白Show”是我们在“黑与白”主题活动中生成的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幼儿向同伴展示自己的探索结果,分享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经验,与此同时发现新的问题,生成新的探索活动,亲身经历“探索——分享——再探索——再分享”的过程。在分享和展示活动中,我们通过不同的组织方式,如区角展示、小组分享、资料收集等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同时为主题活动拓宽生成空间,使活动内容更丰富、更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