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示课题,提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松鼠为什么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

2、自学生字:

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3、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指导学习生字,重点指导“眨、聪、总、忽然”。

2、出示“松树、松果、松鼠”:

让学生练说“松鼠把松果埋在土里,松果就能长成松树。”

3、检查学生课文朗读情况:

(出示)

⑴ 松鼠聪明活泼,学会了摘松果吃。

⑵ 忽然,松鼠眨眨眼睛,想起来了: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

⑶ 松树有了好主意: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以后,这里就会长出一片松树林的。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课件:小松鼠在摘松果吃。)如果你是小松鼠,在这么美丽的森林里,摘吃松果,心里会怎么想?

2、谁来读这一段,读出小松鼠的高兴劲儿?其他小朋友仔细听,你从哪儿体会到了小松鼠的高兴了?这样评价他的朗读,好吗?

3、评议、朗读:

重点:

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

怎么读才能让人觉得:啊,真香,真可口,真高兴!自己试试吧!

指名朗读,感受。

在生活中,小朋友们也一定遇到过这么开心的事情吧!能像小松鼠一样地说说吗?

交流:

可以用上“那么……那么……”,也可以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语句式,如:“真”、“特别”、“很”……

4、齐读第一段。

四、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小松鼠一边玩一边吃香甜的果子,忽然,小松鼠眨眨眼睛,想起来了,(出示课件)朗读感悟:

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

讨论:

读了这句话,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指名读,评议,男女赛读。

指导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聪明的小松鼠想出办法来了吗?有好主意了吗?

2、指名读句子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

3、如果你是小松鼠,你会怎么做?

六、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日子一天天过去,将来这片小松树林会怎么样?

朗读最后一句。

2、“更茂密”那是怎么样的?

哪只松鼠见过茂密的树林,给大家说说。

3、讨论:

小松鼠在这里生活得怎样?

七、指导写字

1、观察“主”、“意”、“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笔画间的相对位置。

2、仿写,比较

3、练习书写。

【反思】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落实

新课程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平等对话中首席。然而纵观该教案,传统的师生关系依然没有得到调整和转变,所有的问题都是教师设计的,不难想象,这样的课堂肯定还是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和观众。该教案自始至终都没有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来对待,学生没有质疑问难的机会,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学生没有自主的机会。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没有转变

上述教案教师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者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地位。造成这样的课堂现象,另外一个原因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因此,老师们在设计教案时,往往考虑最多的是教学思路是否清晰?设计是否严谨?上面这个教案环节十分清楚,按照这样的设计,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也许也能完成,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得不到落实。

三、缺乏与生活的联系,就教材教教材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动的,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学生的需要。《松鼠和松果》一课开头完全可以从孩子们熟悉的小动物──松鼠切入,而该教案的开头却像例行公事般,没有顾及调动学生的情感。该教案在设计上重知识的传授,三维目标没有得到体现与落实。另外,该教案所反映出的问题,就是就教材教教材,教材背后的生活,教学的延伸等都被教师忽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