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是平安夜。在这一天里,我参加省教坛新星展示课的活动,执教了《成吉思汗和鹰》一课。说是展示,其实是一次历练,因为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文本细读”,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成吉思汗和鹰》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章,但深刻的寓意却是由生动的故事和结尾直白的表述结构而成,故事性与哲理性兼具,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在课文中,作者抓住老鹰四次打落成吉思汗接的水,展开故事情节,成吉思汗的固执与鹰的忠诚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把文章推向**,最后峰回路转,以毒蛇的出现唤出了成吉思汗面对错误的悔悟——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虽是说理文章,却没有任何理性分析,“道理”来得深入浅出、水到渠成。

在研究教材时,我发现这篇文章多处有生动准确的用词,看似平常却是巧妙铺垫的句子。在阅读一些针对这篇课文的相关分析文章时,对这篇文章的写法,诸如矛盾、**、悬念、反复叙事等也有所了解。这是我个人作为教者细读文本的结果。正如王崧舟老师在谈到文本细读时提到过,“处处精细就是扼杀精细。”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放弃了那些我找到的生动准确的用词,看似平常却是巧妙铺垫的句子,而将品读重点放到第9-18自然段,即鹰四次阻止成吉思汗喝水,成吉思汗的怒气渐盛,最终射杀了鹰。在设计品读环节时,我反复斟酌思考的一个问题就如何处理“细读文本与整体阅读”的关系。如果处理不当,细读文本会演变成了支离破碎的解读。因此,在这个流程中,我也采取了“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教学步骤。先整体默读,找到描写鹰的动作和成吉思汗情绪变化的词,整体感知两者的变化和之间的关系。再分次去细读文本,体会情感。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体会情感时,我尽量避免去追问,而是指导学生在朗读时体会文本的情感。最后再将4次的过程,连起来朗读,整体感受。

此外,我个人的一个语文教学观点是在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渗透”的作用。学文如聚沙,它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在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点点滴滴地渗透。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注意了几处学习方法的渗透。诸如搜集整理资料方法的渗透、有感情朗读方法的渗透、向课文质疑并联系上下文寻求答案方法的渗透等。

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地体会作者在这篇文章中遣词造句的妙用,我计划在第二课时让学生比较阅读另一版本的《成吉思汗和鹰》,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民间故事由于流传广久,会有不同的说法,又让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体会课文故事的严密和用词的生动与准确,同时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在24日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我在课堂时间段的划分和课堂节奏的把握上出现了问题,前后松散而中间紧促。因为感觉到课堂伊始的松散,所以在中间的教学中加快了频率。一些原本设计好的细节处理,临时决定一带而过或者舍弃不用。学生的感悟和朗读还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时,也只能放过,部分教学环节就显得有些粗糙,不能落到实处。以至后来学生在谈到对成吉思汗做法和经验教训的感悟时,有些力不从心,有些流于形式,感悟始终停留在一个层面,而不能更多角度、更多层面地展开。

在这次的教研活动中,我通过学习、阅读、实际操作,收获良多。不仅有对文本细读的内涵的认识,还有对文本细读方法的认识;不仅有对民间故事这一体裁的进一步了解,还有对控制情绪、面对错误之类故事的积累;不仅有对把握课堂节奏的进一步体会,还有对处理课堂突发情况的经验积累。在一次教研活动中,能有这样的收获,也是一种积淀,是一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