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育贤

生在山村,长在山村,山,是我童年的生活。当我记事时,村东的岘岘山是我最先认识的一位巨人,每天,我都随着打鸣的公鸡,望着火红的太阳从山的背后爬起来升上天空。

五六岁时,我跟着父亲、母亲到岘岘山腹地的外婆家,我看着山上的树木花草,听着山泉流水唱着哗啦啦的歌儿,心里美滋滋的;我在山的怀抱里奔跑玩耍,高兴极了。七岁,父亲把我送进了山村小学念书,第一课就是老师用毛笔给我们写的“山水日月”

四个字的一张纸条。课余,老师领着我们上山挖野菜,上山背白土粉刷教室,上山拾麦穗……十岁,我便跟着祖父和父亲进山去砍柴,我在山坡上放牛,在山地里耕种,在山崖上采药……太阳晒黑了我的皮肤,山石碰硬了我的骨头,风雨坚强了我的意志,山水养育了我的思想。山,是我永远读不完的书。三年级开始写作文,那漫山遍野美丽的花儿使我联想到老师常说我们这些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就写了第一篇作文《山里的花儿红又红》,老师给打了个“优”。他先是在同学面前读,又让我抄写干净,贴在了教室后背墙的“学习园地”栏里。我高兴极了!五年级时,几个山村的农民一齐出动修筑岘岘山的路,我也跟着父亲参加了劳动。晚上躺在床上,修路的热闹场面总是出现在我的脑子里,于是,我就写了小快板《岘岘山》:“岘岘山,高万丈,交通道路被它挡;叮叮当,叮叮当,开山修路闹嚷嚷;往日弯曲羊肠道,如今车生活里有很多典型的人马排成行。”六年级时,教语文的吴老师让我把小快和事,常常强板抄写工整,寄给了当时的《翻身文艺》。当这个小烈地刺激着我的脑海,我觉快板发表时,我已升入初中,《翻身文艺》也变成了得不把他们写出来,就睡不《河南文艺》。在小学里我还写了很多有关山的小作着觉。文、小诗歌。山里的生活成了我文学创作的源泉。之后以山为题材的散文和诗歌就有三百多篇,像《山路》《山歌》《山心》《山海》《山村的夜》《深山小店》《山村情歌》等等,再后来也就有了《远山的芳菲》这本书的问世。

生活里有很多典型的人和事,常常强烈地刺激着我的脑海,我觉得不把他们写出来,就睡不着觉。但写作又不能耽误功课呀,怎么办?我就起早摸黑写,同学们玩耍时,我写,走路时也在想着构思。如此写来写去,从小学四年级到六年级,我就写了两大本子。后来走出校门工作了,几乎是天天早晨四五点钟起来写,不耽误上班。没有汗水就没有收获。生活和汗水是我文学道路上最好的两位朋友。今天,回头看看我的那些作品,自然得出了一个这样的比喻:如果说生活是面粉的话,我是用汗水和了面粉而蒸出了一个又一个“文学馒头”的。

刘育贤,1939年生,河南省灵宝人。海燕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作品被选入《中国儿童文学大系》等多种选本,认识作者以及人教版国家教育部规划教材《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科书》和小学语文课本。出版有儿童诗集、儿歌集、诗集、散文集多部。作品多次获国家、省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