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定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它消解了传统主流心理学过于关注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这体现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符合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也符合和谐社会全面发展的外在需求,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方向。为此,我们对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确立了《中学生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实践探索》课题研究,并被列为山东省“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

二、对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研究

自2001年起,我校聘请了两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开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起初的前三年基本上处于以消极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辅的研究阶段,主要是针对有问题的学生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心理咨询活动的开展,对在学习与生活中有明显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确实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其他教师和学生家长的认同,但是,心理咨询活动毕竟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补救性措施;实际上学生一但有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就已经很被动了,矫正起来相当困难且牵扯精力较大。团体辅导是针对有同一类问题的学生的心理调适性活动,对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健康常识、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节方法、改善心智模式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仍是一种矫正性的、被动性的措施,并且在教育方式上“学科化”倾向比较严重。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自2004年开始,我们尝试开发以活动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设计了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简易的游戏活动,学生的主体性有了一定程度的发挥,兴趣有所提高。从问卷调查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心育课的认同度大大提高;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习习惯、情绪调控、意志品质等方面整体上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经过反复论证,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方式的改进虽然使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有了提高,但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在认知领域方面的提高上,学生行为变化不太明显。其主要问题在于,这种所谓的“活动课”在实际操作上传统的学科教学倾向较重,仍然是教师在“操纵”着学生“活动”,这种“假活动”造成了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体验性和生成性都很差,实效性当然也可想而知。另外“活动课程”本身在科学性、系统性、操作性和实效性等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如何再一次有新的突破?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