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马海霞

教科版课标小学科学三年级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植物我看到了什么

一、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因五年级学生年龄还小,好奇心强,知识水平较低,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均有限,接受知识和新事物慢。因此,本学期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本能力为着眼点,做到认真、细致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引导,使他们从《科学》中学到知识、品味生活的情趣。

二、教材分析

《我看到了什么》是新课程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上教材的第一课。在教材的选编上,以生活中常见的大树为观察对象,以一个初学科学观察学生的一般发展过程为线,通过几个依次递进的结构活动,让学生经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方法及其意义的过程。

三、设计理念

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以观察为基础。依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设计了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主线,本课作为小学生科学学习、科学观察的入门课,让学生在参与有结构的系列活动中,经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意义及其方法的过程,为后续科学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

四、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把感知从随意转化到有目的的状态上来,知道有目的地看是观察活动的基本要求,经历一次科学观察方法及其意义的体验过程。 五、教学准备

1、物色校园中或校园周围可供学生观察的大树,教师课前实地看一下,考虑活动中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安全问题,加以预防。

2、准备一些观察活动中学生可能需要使用到的观察工具。

五、教学流程

活动一:我看到了什么(观察首页图片上的大树)

1、谈话:同学们,在校园里、在每天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在公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大树,你有没有仔细地去看过它们?有没有想过要去仔细地看看大树?

2、这里有一幅大树的图片,仔细看看图上的大树,准备告诉大家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比比谁看得仔细说得多。

学生看教材首页图片或教师投影图,说说所看到的相关信息,比比谁说得多。 [观察图片上的大树,学生获得的有关大树的信息是十分有限的。] 活动二: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看到过什么?

1、这只是图上的一棵树,我们看不出更多的东西。回忆一下你看到过的一棵真正的大树,说说你从树上或树下发现过的一些有趣的情况。

教师投影教材P2六幅图,给学生的汇报描述以提示。

[学生通过回忆看到过的大树,汇报的信息大量增加。通过活动一和活动二的结构,让学生感到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所获得的信息、知识,比照片大树前多得多,无形中鼓励同学们去观察周围的实际事物。]

2、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过的情况比图片大树上发现的为什么要多得多呢? 活动三: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第一阶段:感悟“观察”

1、如果我们真的到树下再去看一看,你会不会看到更多呢?(肯定能!) 2、为什么再去看看会看到更多的内容呢?(我还没仔细看过一棵树呢) [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第二阶段:我想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到更多内容? 1、如果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下,想想我想观察什么?

2、大家想到的观察内容真是丰富!有大树的树干、树皮、树枝、树的形状,有叶、花、果,有树上、树下的动、植物等等,那我们怎样观察才会了解这些观察内容的更多信息、知识呢?(小组讨论一下)

3、学生汇报观察方法。教师板贴看、听、摸、闻等方法所运用的人体器官图。

(学生可能没有想到听的方法,教师可提问学生:听说一棵大树每天要蒸发掉几百公斤的水,那么多的水从树根流向树叶,树干里有没有水流动的声音呢?让学生用耳去听„„学生体会到观察是眼、耳、鼻、手(皮肤)等的多种感官的综合活动。)

[通过活动二和上述活动三的结构,促进学生将看一棵大树向观察一棵大树推进,“观察”的定义也由此产生。]

第三阶段:实地观察一棵大树。

利用课内剩下的7、8分钟时间,让学生来到校园或校园周围的大树前,自行观察。

六、附录:

七、自我问答:如果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下,想想我想观察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