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又冷又饿的“小女孩”蜷缩在残墙脚边,划亮火柴取暖,燃起心中的梦想时,小观众们心中也升腾起一股暖流,为“小女孩”高兴;当火柴熄灭,“小女孩”被风雪笼罩,又被野狗欺负并夺走面包时,小观众们又为“小女孩”的命运担忧。更有许多小观众为“小女孩”所遭受的痛苦和不幸,流下了同情的泪水。其中一位坐在记者前面的小朋友,还随着“小女孩”3个梦境的进展,前后失声痛哭了3次。而另一位名叫陈逸珅的7岁小朋友,在看完演出后对记者说:“我使劲忍使劲忍,终于没有哭出来。”他们还一致表示,要把自己最喜欢的薯片、巧克力和玩具,送给“小女孩”。

演出结束后,许多小朋友和家长纷纷站在舞台前,跟“小女孩”道别。“这出木偶剧完全出乎我的想象,舞台是那么美,演出手段是如此丰富,最难得的是这类作品让孩子看了,从中受到的教育会很形象,效果会比看书要好得多。”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家长说。

也在向社会传递出一种担忧

该剧取材于安徒生的同名小说《卖火柴的小女孩》,全剧以重笔刻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小女孩才六七岁,但为了挣钱替母亲治病,缺衣少食的她毅然在大雪纷飞的圣诞之夜,沿街叫卖火柴,终因饥寒交加,体衰力竭而冻死在街头。

上海木偶剧团的这部《卖火柴的小女孩》,自2002年4月开始演出以来,已经在全国各大城市演出了上千场,曾先后荣获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比赛金狮奖、第十五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集体奖等诸多大奖。

对于创作初衷,该剧制作人纪建国向记者介绍,完成改编后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他们力图通过新颖的木偶艺术的表演手段,让安徒生重现在观众面前;用全新的木偶样式,揭示小女孩那短暂的苦难人生;用现代审美的理念去挖掘原著的内涵和外延,把名著的精神与时代的教育意义相结合;把过去的苦难孩子与当今的幸福儿童相关联;把旧世界与新时代相对比,达到“把最美好的愿望献给安徒生,把最美好的梦献给小女孩,把最美好的童话献给当今的人们”的目的。

“今天的孩子也许不知道火柴是啥样子了,但心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相通的,‘小女孩’让孩子们学会了爱,懂得了珍惜。”这是印在演出入场券上的一句话。

作为一部由经典儿童文学改编而来的童话剧,纪建国说,这句话,或许可以作为他们剧团对于演出《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今天现实意义的一种追求。

与此同时,该剧另一方面,则在向社会传递出了这样一种担忧:“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相对来说比以前优越很多。在父母长辈的关爱与呵护下,他们渐渐地可能就会变得只想要索取,而忘记了付出。”

何以如此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问世8年,演出千场。时至今日,代表中国“海派”木偶艺术最高水平的上海木偶剧团,已经把《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为剧团的经典剧目,只要剧团存在一天,这部人偶童话剧就不会落幕。

纪建国告诉记者,8年来,这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直在全国的各大中小城市演出,有的地方甚至去了3次,依然深受欢迎,场场满座。目前,该剧的演出档期,已排至今年6月。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