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乐制

晋武帝初,郊庙、明堂礼乐权用魏仪,盖遵周室肇称殷礼之义,但改乐章而已,使傅元为词,又令荀勖、张华、夏侯湛、成公绥等各造郊庙诸乐歌词。

九年,荀勖以杜夔所制律吕,校太乐、总章、鼓吹八音,与律吕乖错,依古尺作新律吕,以调声韵。律成,遂颁下太常,使太乐、总章、鼓吹、清商施用(隋平陈,获宋、齐旧乐,诏於太常置清商署以管之,盖采此为名。求得陈太乐令蔡子元、于普明等复居其职)。荀勖遂典知乐事,启朝士解音者共掌之。使郭夏、宋识等造《正德》、《大豫》二舞,其乐章亦张华所作。又改魏《昭武舞》曰《宣武舞》,《羽籲舞》(魏作《武始》、《咸熙》、《章斌》三舞,皆执羽籲)曰《宣文舞》。傅元又作《先农》、《先蚕》歌诗。咸宁元年,诏定祖宗之号,而庙乐同用《正德》、《大悦》之舞。自武帝受禅,命傅元改汉鼓吹铙歌,还为二十二曲,述以功德代魏。鼓角横吹曲,按《周礼》"以薣鼓鼓军事",说者云,蚩尤氏帅魑魅与黄帝战於涿鹿,帝乃命吹角为龙吟以御之。其後,魏武北征乌丸,越沙漠,而军士多思,於是减为半鸣,而尤更悲矣。胡角者,以应胡笳之声,後渐用之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张骞入西域,传其法於西京,唯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後汉以给边将。和帝时,万人将军得之。魏晋以来,二十八解不复具存,用者有《黄鹄》、《陇头》、《出关》、《入塞》、《折杨柳》、《黄覃子》、《赤之杨》、《望行人》十曲。

怀帝永嘉之末,伶官乐器皆没於刘、石。至江左初立宗庙,尚书下太常祭祀所用乐名,太常贺循答云:"魏氏增损汉乐,以为一代之礼,未审大晋乐名所以为异。遭离丧乱,旧典不存。然此诸乐,皆和之以钟律,文之以五声,咏之以歌词,陈之於舞列,宫悬在庭,琴瑟在堂,八音迭奏,雅乐并作,登歌下管,各有常咏,周人之旧也。自汉以来,依於此礼,自造新诗而已。旧京荒废,今既散亡,音韵曲折,又无识者(张华表曰:"汉氏所用,文句长短不齐,盖以歌咏弦节,本有因循,而识乐知音,足以制声度曲,二代三京,袭而不变。")。则於今难以意言"於时以无雅乐器及伶人,省大乐并鼓吹令。是後颇得登歌、食举之乐,犹有未备。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