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是有讲究的,爱的目的在于感化、启发孩子。爱孩子是没有条件的,但以何种方法施爱是有条件的。父母只有用正确的方式,才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

爱孩子,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不会施爱,往往会让爱变成误解,明明是出于爱意,却让孩子很反感,或是觉得被伤害了。

有一次,桐桐快过生日了。

妻子说:“桐桐要上小学了,我们送她一个点读机吧?”

我问妻子:“怎么,又送学习用品,桐桐想要吗?”

妻子说:“是我给她买,还用问她想不想要啊?”

的确,从一些生活小事中,我们就能看出父母会不会爱孩子。

如果父母给的爱不是孩子需要的,孩子就无法体味到这种爱,那么施爱的教育意义自然就没有了。

有一天,桐桐在厨房和妈妈聊天。她问道:“妈妈,你知道我最好的朋友是谁吗?”

妻子笑着说:“是你的朋友,又不是我的朋友,我怎么知道呀?”桐桐听后,很不高兴,一甩手就跑出厨房了。

妻子后来抱怨说:“桐桐这孩子,我不知道她的朋友,也值得她生气吗?”

我知道,桐桐气的是妈妈根本就不关心她。推理下来,就是妈妈不爱她了。作为一个成人,我内心深知,妻子爱桐桐甚于爱我。但是,妻子的这份爱,时常错误地传达给桐桐,让桐桐误解成妈妈不怎么爱她。

其实,我和妻子对桐桐的爱是一样的,但是因为我比较用心,桐桐很明确地认定:爸爸是爱她的。至于妈妈是否爱她,她就有些犹豫了。

所以说,纵然父母都爱孩子,但只有让孩子感受到,这种爱才能真正对孩子起到积极的作用,这种爱才是孩子健康成长所需要的营养。

记得有一次,桐桐偷偷在外面淋雨。回家时,她全身都湿透了。妻子当时的脸色很难看,眼看母女之间的战争要爆发,我急忙走上前对妻子说:“孩子想体验一下淋雨的感受,我们应该理解她,想一想我们小时候,不是也经常做类似之事吗?”

妻子听后,低下头思索了一会,没有再发火。

我拉着桐桐进屋,一边帮她换衣服,一边说:“桐桐,你到外面淋雨,妈妈是因为担心你受凉才生气的,以后不要再做这样的事情了,知道吗?”

桐桐点点头,感激地看着我说:“嗯,爸爸,我现在知道妈妈为什么生气了,我不恨她。”

针对桐桐淋雨这件事,我劝服了妻子,说通了桐桐,两人和好如初,好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

孩子淋雨,看似是孩子在胡闹,却反映了孩子体验生活的渴望。这时候,有几个父母会静下心来,理解孩子,包容孩子,用爱来感化、启发孩子呢?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