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伤寒、副伤寒

病症特点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3~7岁小儿多见,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常表现为起病较急,5~7天内发热达到高峰且难退热,称为稽留热,常伴有头痛、呕吐、鼻出血、腹痛、腹泻等。少数于发病第2周在胸、腹、背部可见散在淡红色、直径为2~4毫米的皮疹,稍高出皮肤,压的时候褪色,有数个或十余个不等,分批出现,称为玫瑰疹。

严重者在高热时可表现为表情冷漠,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称为伤寒面容。患儿体温虽高,但脉搏相对较缓慢,并有腹胀、肝脾大、白细胞总数降低等表现。伤寒常见的并发症有支气管肺炎、中毒性心肌炎、肠出血和肠穿孔。

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症状与伤寒相似,但常较轻。

治疗调护

由于伤寒是一种重症传染病,因此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以减少传播。

1.隔离消毒。患儿在临床症状消失后5天开始做粪便培养,间隔5天后重复培养,至2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患儿的大小便须用2倍容量的5%来苏水或5%漂白粉液消毒,放置4小时后再倒掉。食具、衣服及其他用具可煮沸消毒。

2.患儿需卧床休息。体温超过39℃可适当予以物理降温,如冰枕、额部冰敷等;必须保持皮肤与口腔的清洁卫生,防止发生皮肤感染和口腔炎。

3.注意并发症。应经常注意粪便颜色和腹部情况,如遇腹痛、脉搏加速、大便带血或极度腹胀等症状时,务必随时检查有无并发症的发生。

4.饮食调护。因肠壁形成溃疡,如果长时间不愈合易引起肠出血和肠穿孔等并发症,故应特别注意饮食,应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或无渣半流质,如藕粉、蛋花汤、米汤等,少食多餐。

5.疾病恢复期的护理。恢复期患儿常有明显的饥饿感,宜给少渣饮食,饮食需限制,保持大便通畅。对于便秘的患儿可用开塞露通便,忌用泻剂。要保证足够的水分,使尿量增加,从而促进伤寒杆菌毒素排出体外。

积极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到卫生条件差的摊点、餐馆就餐或吃烧烤之类的食物。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生吃的瓜果一定要洗干净,最好用消毒剂浸泡消毒后,用流动的水冲洗干净后再食用。海产品食用时一定要烧熟煮透,生吃贝壳类水产品是导致伤寒、副伤寒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消灭蚊蝇。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不随地大小便,不乱倒垃圾。厨房要有防蝇设备,安装纱门纱窗。

小儿夏季的传染性疾病多为饮食和蚊虫叮咬引起,所以杜绝传染病要从身边的环境做起,饮食清洁,居家环境清洁,是预防宝宝受到传染病侵袭的最主要方式。

一、细菌性痢疾

病症特点

细菌性痢疾是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为特征,帮称为赤痢或红白痢。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最为多见,小儿发病率一般较高。菌痢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痢疾杆菌从粪便中排出后,可直接或间接(通过苍蝇等)污染食物、饮水、食具、日常生活用具和手等,再经口传染给健康人群。食物和饮水的污染有时可引起菌痢的暴发流行。

治疗调护

1.治疗时一般选用抗生素。抗生素尽量口服给药,不能口服者可肌肉注射。注意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患儿的体温、呼吸、心率和面色,观察大便次数、性质和量,同时也应注意小便量,并做好记录,及时留取大便做常规化验及细菌培养。

2.患儿必须隔离。对本病要因地制宜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宝宝的餐具可在开水中煮沸消毒,一般煮15~20分钟即可;床单被褥等可进行日光曝晒消毒;患儿的呕吐物、粪便要用5%的漂白粉澄清液浸泡并加盖2小时后再倒入下水道或粪池;患儿的尿布和衬裤也要煮过或用开水浸泡15分钟后再洗。

3.患儿应卧床休息。患儿大便有里急后重时,可让大便直接解在尿布上,不要求坐起来解便,这样可防止肛门直肠脱垂;每次大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并用鞣酸软膏涂于肛门周围的皮肤上,防止红臀;患儿腹痛时可在腹部放置热水袋,注意热水袋不要直接和皮肤接触,以免烫伤,应在热水袋外面包裹一条毛巾。

4.注意饮食护理。应给予患儿淡盐水或少油腻的流质饮食,如藕粉、豆浆等。待病情好转,即应及早进食。这时可以给予少渣、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如麦片粥、蒸蛋、煮面条等,牛奶易引起腹泻胀气,应尽量限制,待大便成形后再适当添加,并且应多补充水分。

积极预防

1.必须注意饮食卫生。食品必须新鲜清洁,不吃变质、腐烂的食物,存放在冰箱的食物不能过久,熟食应再次加热再吃,生吃的食品及水果要用流动的水清洗干净,最好再用开水烫洗一遍再入口。特别要注意的是,冷饮在细菌性痢疾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夏季不让孩子吃冷饮不易操作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冷饮的卫生,不要让孩子随便喝小摊上的饮料,也不要在马路上吃冰棍和冰淇淋,特别是风大时,落在冰棍上的灰尘都常带有病菌。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