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到过这样一幕情景:一位妈妈给她三岁的孩子买了饼干,孩子把饼干一把抓在手里,怎么也不肯给妈妈尝一口。妈妈故意咬了一口孩子手里的饼干,结果孩子大发脾气,非要妈妈把饼干吐出来不可。这位妈妈无比感叹地说:“你看,这孩子真没良心,我对他那么好,什么都依着他,有点好吃的都给他留着,可他一点都不会体贴大人。长大了真不知道会怎么样……”

这位家长的感叹确实令人深思。为什么现在有些孩子集万千宠爱子一身,却舍不得对别人付出一点点爱?其实,孩子不是天生就缺乏爱心的。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善良和同情是孩子的天性。婴儿一岁前就有对别人的情感反应,如果旁边有孩子哭,他会随之一起哭;一两岁时,孩子看到别人哭,就会拿自己喜欢的东西去安慰,这表明他已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有了试图减轻别人痛苦的本能,但不知道该怎样做才好;到了五六岁时,孩子开始进入认知反应阶段,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什么时候该让他独处。这些都是孩子爱心的自然表现,但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养,那么他的爱心就会逐渐消失。因此,孩子有没有爱心,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和培养。然而,仔细观察我们的周围,不难发现不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教育并不尽如人意。有的家长认为,现在就一个孩子,只要我有能力,孩子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图的就是让孩子快乐幸福;也有家长认为,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多学点知识技能,在聪明才智上超过别人,至于其他方面,用不着怎么教;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小时候任性一点很正常,大起来自然会好的;更有甚者,还把孩子任性、自私、霸道的表现视为孩子的聪明、好玩,而加以纵容。前面的那个孩子,不舍得与母亲分享他的东西,没有同情心,就是因为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不注重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造成的结果。

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什么能比爱和善良更重要的了,这是孩子将来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孩子求知、求美的动力和源泉。孩子的爱心不是靠强行灌输而在一夜之间培养出来的,更不是用没有原则的、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如同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父母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要使孩子富有爱心,父母必须从自己做起,从孩子一生下来就开始做起。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