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什么是文本的言语形式,我一直不太理解,直到今年五月份听了教研室高主任讲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文本的言语形式,以及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去关注。

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中高主任关注了船长的语言,哈尔威船长询问的顺序是:炉子、火、机器、时间、手枪。为什么要先问炉子、火的情况最后才问手枪呢?问什么不先问手枪?作者这样安排说话的顺序有什么用意吗?通过让学生把先问手枪与后问手枪进行前后对比着读,体会到后问手枪更能体现出船长考虑周到,镇定自若,突出了船长的形象,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前后顺序对表达也起着不同的作用。这一言语形式前后的放置顺序的不同,就能从中读出船长的为人。

第33自然段中的“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与上文的“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这里前后矛盾吗?为什么?让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到这样写的好处,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因为此时船长已经给自己做好了牺牲的打算。这样写更能突出船长的高大形象,让人对这样的船长心生敬畏,所以才有了下文的 “仿佛他不是给人而是在给灾难下达命令,就连失事的船舶似乎也听从他的调遣。”其实灾难和船舶根本不会听从船长的命令,而作者这样写表达的是作者对船长的无限敬畏。通过这样品味,再让学生带上这样的感情去读这一段,我想每个孩子的心里都会留下一个伟大的、不可磨灭的高大形象。

再有最后一段的处理。“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这一段是把哈尔威船长比作黑色的雕像,体会比喻的作用。能够给一个人塑雕像说明这个人值得后人敬仰。把船长比喻成雕像是为了表达对哈尔威船长的赞美,也是为了教育和感动后代人。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完全调动起来,再让学生带着失去这样一位好船长,而无比悲痛的语气去读,自然学生会完全融进课文。

自己在阅读教学中也一直尝试着去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比如在教学《百合花开》一课时我就关注到了百合花的语言:第八自然段: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因为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看一看这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我要开花……我要开花……我要开花……这是一组——排比句。作者用排比的句式是为了百合心中有一种强烈的念头那就是——我要开花。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