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消费支出太大

7月12日,家住农大家属院的郭女士在读幼儿园小班的儿子的哭闹下,不得不答应陪他去买滑板车。郭女士对记者说:“孩子的玩具是家里的一项重要支出。孩子小的时候,我总是在想,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别的孩子有的我尽量都让自己的孩子有。可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发现,孩子的要求越来越多。我们家里每月购买玩具的支出就已经超过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了。”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儿童高消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追名牌,一些家长在购买儿童用品时喜欢为孩子购买价格不菲的品牌货。记者在呼和浩特市维多利商场的童装专柜看到,市民陈女士为正在上幼儿园中班的女儿选购了一条价格为150元的连衣裙。陈女士对记者说,孩子班里的同学都打扮得像小公主,不能让女儿太寒酸。重样式,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类造型奇特、价格昂贵的文具成为家长争相购买的对象。求洋心理,一到周末,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店便人满为患,其中大多数是家长带孩子来用餐的。讲排场,除了日常的开销外,目前家长为孩子举行生日宴会成为一种时尚,生日宴会的排场也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花销越来越大。

儿童商品价格贵得惊人

衣服档次越来越高,玩具价格贵得吓人……记者在呼和浩特市的一些超市、商场、书店、儿童服装专卖店采访后发现,儿童商品种类繁多,样式精美,同时,价格也令人“心跳”。

7月13日,在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一家商场,正在给女儿购物的市民刘女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说:“我刚刚花了200元给我的女儿买了一个奶瓶,我每个月的工资大部分都花在我女儿身上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甜蜜的负担’吧。”记者在大学东路的一家婴幼儿用品店里发现,儿童用品的价格远远高于成人用品,一瓶儿童专用的沐浴露要100多元、一管儿童牙膏售价48元、一支给6个月以上儿童用的牙刷要卖24元、一件婴儿内衣100多元、一双童鞋300 多元、一件电动玩具也要上百元……

随后,记者走访了首府几家知名的儿童专业摄影店,发现他们的生意都不错。在呼和浩特市锡林郭勒南路一家儿童专业摄影店,带着女儿前来拍照的云女士说:“再过一个星期就是我女儿3周岁生日了,今天我带她过来拍一套艺术照留个纪念。我女儿每年至少来这里拍两次,每次都要花上千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项对城市儿童的消费调查显示,近八成的工薪阶层三口之家中孩子的月平均消费超过一个大人,儿童消费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沉重负担。

不能让孩子受半点委屈

“绝对不能让孩子受半点委屈……”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最多的话。

1980元的婴儿床、1500元的手推车怎么能够推销出去?呼和浩特市大学东路一家育儿店的销售人员小李对记者说:“现在家长都把孩子当成宝贝,再贵也舍得买。”小李告诉记者,虽然店里的商品价格有些高,但是不愁卖不出去,有的家长动辄购置成套用品,还有的买手推车一买就是两辆,一辆自己用,一辆送人。

儿童用品消费虽说是围绕儿童的消费,但主体却是家长。内蒙古心理咨询协会副秘书长、心理咨询师魏刚指出,现在因为每家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之间的攀比心理转嫁到了孩子身上。已为人父母的上班一族工作繁忙,社会应酬多,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这就导致了家长们普遍出现一种补偿心理:希望用丰富的物质来弥补孩子。这其实也是家长们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高消费的一种鼓励,他们给予孩子的已经远远超过了孩子预想得到的。“再穷不能穷孩子”,这句话最能反映当前家长的消费态度。于是,以孩子的名义成了许多家庭儿童高消费的充分理由:“为了孩子”赶紧买房,以便孩子出生以后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为了孩子”赶紧买车,以便将来接送孩子上幼儿园方便;“为了孩子”购买高价的外国名牌奶粉;“为了孩子”买各种各样的玩具和儿童图书等等。

社会教育的顽症

魏刚说,儿童高消费,已经成为目前社会教育的“顽症”,但从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看,这种趋势是一种潮流所在,几乎成为共识的“潜意识”。在这样的社会发展中,家长的内心变化决定了孩子今后的成长轨迹,不少家长认为,对孩子从小进行“高规格的养育”,可以塑造出“高智商的精英”,实际上这是认知的错误,甚至是家长自我心理失衡所表现的焦虑反映。

魏刚指出,让孩子在“糖罐”里长大,其“味蕾感知”将出现“变异”,于是对“苦的或稍微苦的东西”的排斥就会强化,孩子的成长心理就会出现偏离,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势必会影响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

儿童高消费宠不得

针对儿童高消费,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于光军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伴随着经济发展,一方面老百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会在一定时间内刺激老百姓消费,特别是对于低收入人群,这种收入提高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更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零星的单笔消费在消费行为中占收入的比重会大幅下降,以往需要注意和节俭的开支变得“微不足道”。这种心理还带来了一个后果就是,消费者在特殊开支上变得大方起来,比如节庆开支、装修等一次性投入开支,购车、购买奢侈品等炫耀性开支等,都会有所上升。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部分城市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在孩子身上寄托了很多“杂念”,如自己没有得到的希望通过孩子来补偿自己的心理,要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幸福”。另外就是现在的孩子,除了父母的关爱,还有来自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隔代亲 ”,这种“隔代亲”心理下的消费本身是不理性的,而且会带动父母、亲友等的高档消费……

于光军说,促成儿童高消费的原因还有很多,但是不管怎么说,儿童高消费实在是宠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