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话没有傻话,孩子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父母应该学会正确解读孩子传达的信息,才能灵活应对,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培养责任感。

12岁之前的孩子有四种行为目的,分别是获得注意、争取权利、报复、自暴自弃。当孩子的行为让父母感到厌烦、觉得受到干扰,则孩子的行为目的是吸引注意;当父母生气了,则孩子的行为目的是争取权利;如果父母感到伤心、痛心,则孩子的目的是报复;如果父母感到失望、想放弃时,孩子就会自暴自弃。

孩子通常都采取积极建设性的行为来满足行为目的,如果孩子认为良好的行为无法达到目的时,他会采取破坏性的行为来达到目的。只要能达到行为目的的行为都会保留下来。

对于吸引注意的孩子,父母的提醒、警告、处罚等都会增强孩子的不良行为。正确的做法是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对于这种不良行为,如赖床、不吃饭等,忽视不理他,但当他有良好的行为表现时,及时鼓励他,给与他注意。

对于争取权利的孩子,父母的斗争或妥协都会满足孩子的行为目的,不良行为将持久保留。正确的做法是父母自冲突中退出,面对孩子的挑战不接招,保持理智,沉着应对,以转移注意或引起帮忙等方法化解孩子的权利欲望。

另外,如果父母承担了理应由孩子承担的责任,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学习责任感的机会。父母应当避免为孩子做太多的事,区分问题所有权,起床、吃饭等都是孩子自己的事,赖床必然导致上学迟到,不吃饭肚子自然会饿,这些都是伴随行为自然产生的结果,应当由孩子自己承担,孩子会从行为结果的体验中学习到负责任的态度。

豆豆是班里的中队委,一向十分注重自己在同学中的印象,特别是他更在意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形象。

当我了解到,早上赖床,上学迟到,是孩子自己的事。他们应该会学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我决定不再为儿子承担责任,不再做闹钟妈妈。

一个儿子上课后班的下午,我一个人提前来到了学校门口。

因为学校有规定,平常不许家长进入校园。于是,我只好在大门口边等候豆豆的班主任老师,边想该如何把事情说清楚。

大约过了五分钟,豆豆的班主任老师很准时地出现在学校的大门口。

我三步并做两步地走上前去。

“豆豆妈妈,有什么要紧事吗?”

“有点儿。”话一到嘴边,还真有点儿不知从何说起了,仿佛一下子把刚刚想好的话全忘了似的。

她没有说话,只是示意我继续说下去。

“我想请老师帮个忙,如果最近豆豆上学迟到了,请您一定要狠狠地批评他一顿。”

“批评他?狠狠的?”

我深深地点了点头。

老师也会意地点了点头。

我略微整理了一下思绪,清了清嗓子说。

“说出来,有点儿不好意思。别看豆豆已经三年级了,可每天早上起床这一关,到现在他还没有过。”

老师听了,有些诧异地看着我。

“今天我来就是想请老师帮个忙。”

“我能帮什么忙?”

“按理说,早上起床,应该是家长的事。不应该麻烦老师的。”

说道这儿,我稍做停顿,警觉地看了看老师的脸。

晚上,儿子准备上床睡觉时,我十分认真地对他说:“每天早上,我都感到很不愉快。所以,从明天起,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一遍又一遍地叫你起床,我最多只提醒你三次。听见了吗?”

儿子摆出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故意拖着长腔说:“听——见——了。”

可我知道,这时他想的却是:说归说,明天妈妈一定还会叫个不停。直到把自己从被窝里拎出来为止。

上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