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意识的逐渐觉醒,我国童装产业得到了极大发展。但不可否认,依然存在着品牌缺乏竞争力、产品结构不合理、设计落后、价格高等多重制约性因素。同时,缺乏文化内涵也是国产童装的一大缺陷。2005年全球纺织品配额彻底取消,国际间竞争必将进一步加强,新的竞争格局必将出现。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童装将应以怎样的面貌出现呢?它将为人们带来怎样的一种消费理念、传播怎样的一种文化呢?这是人们一直以来颇为关注的问题。在新的竞争形势下,文化建设已成为中国童装提高自身品位、增强自身内涵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服装集团秘书长、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高级工艺美术师钟漫天曾说,尽管我国童装市场在款式、色彩、样式等方面已表现得多种多样,但我国童装普遍缺乏文化内涵。实际上,童装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对儿童的早期教育有着一定的辅助作用。对此,国外非常重视,并在童装上进行了充分的表现。

钟漫天秘书长说,我国童装的文化功能欠缺,与我国童装起步晚、观念落后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历史上没有童装,古代儿童的着装,从和尚衣、百家衣到五毒肚兜等,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健康,而是体现了父母的一种理念,即希望这些服装能给孩子带来平安和保佑。之后,儿童服装中出现的小马甲、小马褂等也只是成人服装的缩版,不能叫做童装。我国童装是从20世纪30年代洋装进入国内以后,伴随着我国近代服饰的发展而出现的。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由于对童装缺乏科学的认识及对儿童生理、心理缺乏研究以及经济上的匮乏,童装的功能更多地是表现在避暑、避寒、遮羞等方面,一件(套)服装大孩子穿完小孩子接着穿,或者买块面料由父母缝制的情况比比皆是,此时的童装往往色彩暗淡、款式简单、陈旧,不合孩子的味口,更别说在童装上体现文化了,父母也没有这样的观念。

正因为此,尽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童装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并在款式、色彩、样式等进入了一个多样的世界,同时在童装的设计和制作上也开始考虑到儿童的身心特点,使它们既美观大方又易于活动,但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父母本身及有关部门,并没有意识到童装上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特别是目前我国已进入素质教育时代,通过研究儿童的生理、心理等特点来对孩子进行全面合理教育、尤其是早期启蒙教育的机构很多,但却至今没有出现一个通过专门研究童装来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机构,从而使我国的童装设计脱离了儿童的心理需求。

事实上,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变化多端的,如同样是3岁的儿童,男童和女童对服装图案、色彩及如何方便穿着等感受是不同的,如果对此进行仔细的研究,并有针对性地开发出适合他们的服装,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认知世界和感受世界是非常有帮助的,并让他们在日常的着装中明白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

看来要增强童装的文化功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然,最重要的是首先应有这样的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