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提示———涉及眼镜服装玩具、修正液、牙刷、鞋等总共79种不合格儿童用品被北京市工商局责令退出北京市场,其中包括知名的“晨光”修正液在内的10种修正液均含超标的有害物质苯或氯代烃,而童装pH值超标也是历次抽查中出现问题最严重的一次。(9月22日《新京报》)

不合格商品被及时责令退出市场,确实大快人心,但这种高兴的情绪恐怕也仅限于北京的消费者,我更关心的是,这些被逐出京的儿童用品将流入何方。北京的消费者“眼不见心不烦”了,那么其他地方呢?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因为其他地方工商、质监部门的监管缺位,或者是商家出于侥幸心理,甲地的不合格商品堂而皇之“流窜”到了乙地,成了商场的“座上客”?这样的猜测并非空穴来风。对一些医疗机构进行的审计调查就发现,一些不法商人出于利益追逐,收购了未及时处理的废弃医疗器械,未经严格消毒就运到乙地以次充好,结果导致病菌蔓延,给患者造成巨大的人身伤害,引发一系列医疗事故。

处理不合格商品,除了工商部门要履行监管职责,严把市场流通关,及时责令退市外,还要加强对不合格商品召回的跟踪监测。既要防止“漏网之鱼”,更要杜绝不合格商品“乔装改扮”或干脆“原封不动”流入异地市场害人。所以,对那些被责令退出北京市场的儿童商品,我们有必要警惕地问一句:它们去了哪儿?各地工商部门有没有建立一种协查、通报的制度,有没有实施联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