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好奇,孩子喜欢寻根问底;因为好奇,孩子会主动的去探索未知。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不停地看、听、摸、问中得到满足,教师应保护好孩子的这种好奇心,努力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对有兴趣的现象,奇怪的事情和今后的发展等产生好奇,主动地进行探索实验。

二、让环境成为探索的资源。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当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为幼儿创设具有科学氛围的环境,能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热爱科学的情感及参与科学探索的兴趣。

活动室是幼儿一天生活的主要场所,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我们常常会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提供一些可供幼儿操作探索的材料,如各种各样的纸、磁铁、轮子等等。这些富有操作性的材料很容易就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他们在撕、画、折纸的过程中发现了纸的许多秘密。如报纸容易撕、挂历纸太厚很难折层数多或复杂的东西、宣纸易吸水等等。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科学区角活动中幼儿会情不自禁地投入,连能力差的幼儿也不甘成为旁观者,他们可以尽情地尝试、操作与探索。

自然角也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场所,小朋友在自然角内种植了一些他们喜欢的花、草,他们都非常好奇自己的花、草今天有没有长高,所以他们会天天去看看自己的辛勤成果。这样孩子们便逐渐了解动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空气、泥土、养料等,并且不同季节有不同的植物,了解植物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在自然角内我们还饲养一些小动物如金鱼、泥鳅、蝌蚪等,孩子们一空就会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过程及生活特征。通过观察、比较和种植,使小朋友们对动、植物的生长过程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满足了小朋友的种植欲望,激起孩子进一步探索生物科学的愿望。

三、让启发性语言成为探索的指航。

由于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当多运用启发性的指示或暗示,进行灵活的、适合幼儿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的指导,以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在幼儿探索问题、寻求答案时,教师可引导幼儿利用得到的知识进行想象推理。如在“沉浮”活动中,教师提供装有水的塑料盆、积木、金属、玻璃球、树叶、空瓶、海绵等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观察,探索物体的沉浮现象。老师说:“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实验,你们把他们一个一个放到水里,就会知道哪些是浮在水面上,哪些是沉下去的。”当幼儿把这些材料一一放进盆里时,就叫:“老师,玻璃球沉下去了”;“瓶子浮在水面上,积木也是浮在水面上”;老师又提出疑问:“想一想,怎样让瓶子和积木也沉下去呢?怎样又让玻璃球浮在水面上呢?”幼儿马上又开始想办法操作,有的用手按空瓶子,空瓶子就沉下去了,但一松手,发现空瓶子又浮起来。有的用铁压住瓶子,反复几次后,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说:“为什么它会浮起来呢?”,幼儿回答:“因为它太轻了”,老师又问:“怎么让它变重呢?”幼儿马上想到在里面装水,装了一半水,放进盆里,看到时沉时浮,孩子们显得特别开心。幼儿又继续往里面装满水,瓶子慢慢地沉下去。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反复地、专心致志地进行,在操作中发现了这个道理。

上一页
下一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