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室宗亲:

1、兴寅君李最应(1815—1882):字良伯,号山响。兴宣大院君李昰应的胞兄。早年落魄的时候是个卖菜的商贩,才能平庸。宪宗朝担任出使清朝的使臣。高宗继位后担任武卫队长,负责景福宫重建工程。由于长期得不到大院君的重用,就投靠了闵妃。高宗亲政后不久就担任各大要职,取得朝廷大权。 1876年在他的主导下朝鲜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令朝鲜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来当上了领议政,主张亲美政策,并在“辛巳斥邪运动”中杀害了大批儒生。最终在“壬午军乱”时被愤怒的百姓杀害。谥号“忠翼”,追谥为“文忠”。

2、兴宣大院君李昰应(1820—1898): 字时伯,号石坡。近代朝鲜杰出的政治家。国王高宗的生父。通过与丰壤赵氏的勾结顺利让儿子登基为王。然后自居大院君之位,开始长达十年的新政改革,并两次打退欧美列强的侵略。1873年被迫下台,开始了十年的隐居生涯。“壬午军乱”时再次上台,后被清军抓去中国天津,软禁于保定府。三年后回国。1894年依靠日本的力量第三次上台。因为不肯与日本完全合作,又被日本赶下台。在大韩帝国建立后不久就孤寂而亡。谥号“献懿”,追谥为“大院王”。

3、李载元(1831—1891):字舜八。高宗堂兄,被封为完林君,开化党名义上的首脑。“甲申政变”时被推为右相,积极搞亲日政策。政变后被赶下台。谥号“孝贞”。

4、李载先(?—1881):大院君的庶长子。在高宗入宫后就搬离了云岘宫独居。1881年反对清朝干预朝鲜内政,主张排外锁国,因此卷入了安骥泳的“辛巳斥邪运动”,遭到流放。后在流放途中被高宗赐死。

5、李载冕(1845—1912):字武卿,号又石。兴宣大院君李昰应嫡长子。由于年龄过大没有成为王位继承人。常年跟随在父亲身边帮助父亲贯彻各项政策。后来也成为父亲与二弟的权力调解人。“壬午军乱”时掌握兵权,却在与清军的作战中失去了权势。大院君第三次上台后进入金弘集内阁。大韩帝国建立后被封为完兴君,后晋升为兴亲王,改名为李熹。日韩合并后拒绝与日本人合作,不久病逝。

6、高宗皇帝李熙(1852—1919):字圣临,号珠渊。本名李载晃,字明夫,号诚轩。乳名命福,兴宣大院君李昰应嫡次子。十二岁时过继给神贞太后赵氏为养子,改名李熙,封为翼成君,不久登基为朝鲜王朝第二十六代国王高宗。由于生性懦弱,早年被生父摆布是个傀儡。1873年在闵妃的帮助下逼退父亲的势力,亲政掌权,但是却受到闵妃的影响,不能独立执政。闵妃死后为了对抗日本建立大韩帝国,建年号“光武”。日俄战争后被日本统监伊藤博文操纵。 1907年写信给海牙万国和会请求援助,遭至失败,在日本军队的压力下被迫退位。日韩合并后降为“德寿宫李太王”。1919年又派密使赴巴黎和会请求帮助,再次失败。最后被日本特务毒杀,引发“三·一运动”。谥号“高宗太皇帝”。

7、李址鎔(1870—1928):初名垠鎔,字景川,号响云。兴寅君李最应之孙。1901年担任韩国驻日本全权大使。1904年出任外务大臣,勾结日本公使林权助,负责签订第一次《日韩协约》,干起了亲日卖国的勾当。1905年与李完用等人负责签订第二次《日韩协约》,是“乙巳五贼”之一。日韩合并后在朝鲜总督府出任各项要职。

8、李埈鎔(1870—1917):字景极,号石庭、松亭。李载冕之子,大院君嫡孙,深得大院君宠爱。1886年袁世凯欲拥立他为新君,失败。 1894年再次图谋废除高宗,被日本公使大鸟圭介和大院君阻止,遭囚禁。一年后释放,赴日本留学并考察政治。高宗退位后回到朝鲜,封为永宣君,担任韩国商务顾问。

9、纯宗皇帝李坧(1874—1926):字君邦,号正轩。高宗皇帝与明成皇后仅存之子。1875年被立为王位继承人。1898年因毒茶事件失去了生育能力。1907年,在日本人的胁迫下登基为帝,改年号“隆熙”。1910年日韩合并,被迫退位,封号降为“昌德宫李王”,软禁于皇宫中。死后谥号“纯宗孝皇帝”。

10、李堈(1877—1955):初名平吉,号晚悟。高宗第二子,生母贵人张氏。1891年封为义和君。1894年以特派大使身份访问日本,1895年访问欧洲5国,1899年去美国留学。1900年被封为义亲王。是皇室中公认的美男子,英武果断。日韩合并后表面上沉迷于酒色,暗中组织反日团体。1919年高宗被毒杀后,成立了独立团体“大同团”,领导“三一运动”。失败后试图到上海参加“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却在中国东北被日本特务擒获,关押在九州岛。二战后回国,受到了韩国人民极高的爱戴,被称为“朝鲜的麻衣太子”、“义血男儿”等等。

安东金氏:

1、金左根(1797—1869):字景隐,号荷屋。安东金氏的首长和核心人物。宪宗哲宗两朝在朝廷里握有重权,领导安东金氏与丰壤赵氏斗争。高宗继位初期担任领相之职,是守旧势力的代表人物。大院君掌权后被压制,气愤而死。谥号“忠翼”。

2、金炳冀(1818—1875):字圣存,号思颖。金左根养子,也是大院君的死敌之一。早年凭借父亲的势力压榨百姓。大院君上台后被迫成为他改革的棋子。失去利用价值后就被大院君解职。晚年又被骊兴闵氏利用,落了个凄惨的下场。谥号“文献”。

3、金炳学(1821—1879):字景教,号颖樵。金左根侄子,哲宗的国舅。于金左根死后成为安东金氏的首长。虽然开始是守旧人物,但是以后就积极响应大院君的政策,成了大院君的得力助手和代言人,一度担任领相之职。大院君下台后反对开放政策。谥号“文献”。

4、金炳国(1825—1905):字景用,号颖渔。金炳学之弟。在金炳学和金炳冀死后成为安东金氏的首长。是安东金氏的积极维护者,与兄长金炳学反目,在与大院君和赵、闵外戚的斗争中毫不示弱。“壬午军乱”后得到高宗的重用,也得到了开化党的支持。“甲申政变”前后接替洪淳穆出任领相。大院君从清朝归国后就被免职。谥号“忠文”。

5、金炳始(1832—1898):字圣初,号容庵。安东金氏的代表人物。“壬午军乱”后上台,负责协调对清对日关系。“甲申政变”后负责处理对英俄德等国的外交。推行亲清政策,深得高宗和大院君的赏识。清日战争时被成立军机处的金弘集赶下台,后转向亲俄。“俄馆搬迁事件”后逮捕了金弘集,重组内阁。大韩帝国成立后历任领相职务,倡导民族独立,坚决抵制日本。谥号“忠文”。

6、金玉均(1851—1894): 字伯韫,号古筠。金炳国之侄,开化党的实际首脑。年轻时赴日本考察政治,立志改革朝鲜政治,仿效日本进行维新。主导了1884年“甲申政变”,在日本的授意下大搞排清独立运动。失败后流亡日本,投靠昔日的恩师日本思想家福泽渝吉。在遭到日本排挤后,他又试图到清朝投靠李鸿章,结果在上海被朝鲜刺客洪钟宇所杀。谥号“忠达”。

丰壤赵氏:

1、神贞太后赵氏(1808—1890):丰壤赵氏的首长。以世子嫔的身份入宫,嫁给纯祖的儿子孝明世子李炅(翼宗),生下宪宗李奂。在宪宗哲宗两朝领导丰壤赵氏的贵族与安东金氏斗争。高宗继位后渐渐失去了权势。在大院君第一次下台后又掌权,不久被骊兴闵氏击败,再次下台。以后虽然几次想重新干政,却都以失败告终。以八十三岁的高寿辞世,谥号“神贞翼皇后”。

2、赵成夏(1845—1881):字舜昭,号小荷。神贞太后赵氏的侄子,丰壤赵氏的代表人物。早年说服神贞太后立大院君之子为新王,后来被负责重建景福宫工程,不久被大院君冷落,投靠闵妃。朝鲜与日本建交后从事外交工作。谥号“文献”。

3、赵宁夏(1845—1884):字箕三,号惠人。神贞太后赵氏的侄子,丰壤赵氏的代表人物,深得神贞太后的器重。大院君上台后在暗中联合安东金氏和骊兴闵氏反对大院君。高宗亲政后取得兵权。“壬午军乱”后成为亲清派的重要代表。“甲申政变”时被开化党所杀。谥号“忠文”。

骊兴闵氏:

1、明成皇后闵氏(1851—1895):即闵妃。近代朝鲜杰出的女政治家。外戚骊兴闵氏的代表人物,大院君的宿敌。出身贫寒。依靠着养兄闵升镐的胞姐府大夫人闵氏(大院君之妻)的推荐,入宫成为高宗的王妃。刚入宫得不到国王的宠爱,冷落于后宫。三年后得到高宗的临幸,多次生子早逝,却依然凭借政治手腕得到高宗的重视。于1873年逼退大院君的势力。然后生下世子李坧,稳固了权力。实行开放政策,与大院君和守旧势力对立。“壬午军乱”时逃离宫廷。在清朝援军的帮助下重返宫廷。此后采取亲清亲俄政策,压制日本。清日战争后联合俄国阻挠日本吞并朝鲜。日本浪人因此引发“乙未事变”,刺杀了闵妃。大韩帝国建立后高宗将她谥号为“明成太皇后”。

2、闵升镐(1830—1874):字复卿。闵妃的养兄,大院君的妻弟,骊兴闵氏的代表人物。长期反对大院君的锁国政策,秘密联络李最应、安东金氏和丰壤赵氏与大院君对抗。为了维护闵妃的利益得罪了大院君,被大院君的手下用炸弹炸死。谥号“忠正”。

3、闵台镐(1834—1884):字景平,号杓庭。闵升镐的堂弟,骊兴闵氏的代表人物。早年凭借着闵妃的威势担任京畿监司,贪污腐败。后来和闵谦镐联手勾结日本公使出卖朝鲜国家利益,是亲日派代表。1881年,他的女儿入宫成为世子嫔,嫁给了日后的纯宗皇帝。“壬午军乱”后转变为亲清派的首脑。 “甲申政变”时与赵宁夏同被开化党所杀。谥号“忠文”。

4、闵奎镐(1836—1878):字景园,号黄史,赐号芝堂。闵台镐的胞弟,是骊兴闵氏中难得的人才,深得闵妃的信任。他是开放派的拥护者,多次出任礼曹判书,积极推动朝鲜与日本以及欧美列强建交。可惜英年早逝,过早退出政治舞台。谥号“忠献”。

5、闵谦镐(1838—1882):字允益。闵升镐的胞弟,骊兴闵氏的代表人物。为人阴险狡诈,于闵升镐死后取得朝廷大权,负责与日本的外交。在朝廷组建新军时贪污公款,直接导致“壬午军乱”的旧军人叛乱。终被愤怒的旧军人杀死。谥号“忠肃”。

6、闵泳骏(1852—1935):字君八,号荷丁,后改名泳徽。骊兴闵氏的代表人物,“闵氏四巨头”之首,后改名闵泳徽。“甲申政变”后得到袁世凯的支持上台,推行亲清政策。1887年至1889年担任朝鲜驻日公使,回国后受重用,是腐败官员的首脑人物。清日战争时流亡清朝,大韩帝国成立后归国担任宪兵队司令。日韩合并后从事开办银行和学校的工作。

7、闵泳韶(1852—1917):字舜若。闵奎镐养子,骊兴闵氏的代表人物,“闵氏四巨头”之一。“甲申政变”后上台,推行亲清政策。曾经主导了金玉均暗杀计划。清日战争时下野。大韩帝国成立后受到重用,积极亲俄亲美。日韩合并后得了失忆症,孤寂而亡。

8、闵泳达(1859—?):号藕堂。骊兴闵氏的代表人物,“闵氏四巨头”之一。“甲申政变”后上台,推行亲清政策。清日战争时进入金弘集内阁,一度转向亲日。“乙未事变”后认清了日本的邪恶面目,辞职下野。后被李完用和李允用兄弟利用。日韩合并后拒绝与日本合作,负责筹办《东亚日报》,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9、闵泳翊(1860—1914):字遇鸿、子相,号芸楣、竹楣、园丁、千寻竹斋。闵台镐之子,后过继给闵升镐做养子,骊兴闵氏的代表人物,近代朝鲜著名的书法家。《江华条约》签定后负责组建朝鲜新军别技军。“壬午军乱”后到欧美日本等国考察学习新政。“甲申政变”时因拒绝金玉均的要求而被开化党攻击。清日战争时被第三次上台的大院君打倒,被迫流亡上海。在为闵妃购买武器失败后,他放弃了政治,与中国的书法家一起研究书法艺术,终死于上海。

10、闵泳焕(1861—1905):字文若,号桂庭。闵谦镐之子,骊兴闵氏的代表人物,“闵氏四巨头”之一。“甲申政变”后上台,推行亲清政策。 “乙未事变”后辞职下野。大韩帝国成立后出任韩国外交官,担任英德法意奥俄六国全权大使。日俄战争后反对李完用的亲日卖国政策,失败后自杀身亡。谥号“忠正”。

11、闵应植(1844—?):字性文,号藕堂。骊兴闵氏的代表人物。“壬午军乱”时负责保护出逃王宫的闵妃的安全,得到闵妃的赏识。其后逐渐进入朝廷中枢,左右朝鲜局势。1894年大院君第三次上台后就遭到流放。谥号“忠文”。

潘南朴氏:

1、朴圭寿(1807—1876):字桓卿、鼎卿,号踏斋。大院君的部下,开放派早期的代表人物。出使过清朝,从宪宗朝开始就提出朝鲜应当开放门户,避免像清朝一样与西洋列强交战,否则朝鲜必败。由于与大院君锁国政策不合而得不到重用。在“丙寅洋扰”和“辛未洋扰”时率军成功抵挡法美等国的侵略,被大院君提拔进了朝廷中枢。闵妃上台后又得到重用。后不满日本侵略,义愤而亡。谥号“文翼”。

2、朴齐纯(1858—1916):号平斋。朴圭寿的侄子,潘南朴氏的代表人物。“壬午军乱”后上台,出使清朝,从事亲清活动。多次与袁世凯勾结,出卖朝鲜的利益。1894年率领军队镇压东学党起义,屠杀百姓。清日战争后从事外交活动,负责与比利时等国建交。1902年担任韩国驻清朝全权大使。日俄战争时被日本公使林权助拉拢,与李完用等人负责签订第二次《日韩协约》,是“乙巳五贼”之一。之后建立了内阁,与李完用的矛盾渐起。1907年被李完用赶下台。

3、朴定阳(1841—1904):字致中,号竹泉。潘南朴氏的代表人物,后为“贞洞派”首领。1881年进入“绅士游览团”赴欧美各国考察新政。 “甲申政变”后上台,推行亲美政策。1887年担任朝鲜驻美国公使,却遭袁世凯阻止而失败。清日战争后曾出任领相之职,联合金炳始和沈舜泽等人与亲日派的金弘集对抗。谥号“文翼”。

4、朴泳孝(1861—1939):初名无量,字子纯,号春皐、玄玄居士。哲宗驸马,潘南朴氏的代表人物,开化党的领导人之一,韩国国旗的设计者。在帮助金玉均进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成了不折不扣的亲日派。清日战争时回朝鲜,在日本的支持下把持了朝鲜的内政大权。后因涉嫌刺杀闵妃被高宗下旨罢免,逃往日本。日韩合并后多次出任朝鲜总督府重要官职,成为日本人的走狗,被韩国人民所不齿。

青松沈氏:

1、沈舜泽(1824—1906):字稚华。青松沈氏的首脑人物,虽为亲清派,但立场较中立。“甲申政变”后担任领相的职位,遭闵妃排挤。闵妃死后重掌大权。大韩帝国成立后几次担任领相,深得高宗的器重。1898年“毒茶事件”后失势。谥号“文忠”。

2、沈相薰(1954—1907):字舜歌。青松沈氏的代表人物。1884年“甲申政变”时帮助袁世凯率军镇压开化党叛乱。以后从事亲清活动,出卖朝鲜的利益。清日战争后偏向亲俄,后进入金炳始内阁。由于其主张的货币政策加重了韩国下层人民的负担,被弹劾下台。谥号“忠肃”。

南阳洪氏:

1、洪淳穆(1816—1884):字熙世,号汾溪。大院君的得力助手。在金炳学退下后担任领相之职,积极维护大院君的势力。兴寅君退下后复出,再任领相。“壬午军乱”时因中立的态度被大院君罢免。大院君第二次下台后再度复出,第三次担任领相,不久就因年事过高告退。“甲申政变”后因为儿子洪英植是开化党,而被连累自杀。谥号“文翼”。

2、洪启薰(?—1895):初名在熙,字圣南,号圭珊。闵妃的护卫队长。“壬午军乱”时保护闵妃逃出王宫,到长湖院闵应植家中避难。东学党之乱时被任命为两湖招讨使,与东学党进行和谈。清日战争后总管王宫的新军。“乙未事变”时为保护闵妃的安全被日本刺客所杀。谥号“忠毅”。

3、洪英植(1855—1884):字仲育,号寒石。洪纯穆之子,开化党的领导人之一。“甲申政变”时力主不要引进日本的干涉,与金玉均逐渐不和。政变失败后不肯流亡日本,被袁世凯的清军杀死。谥号“忠愍”。

牛峰李氏:

1、李允用(1854—1939):字景中。早年跟随朴圭寿学习开放思想,得到大院君和闵妃赏识。清日战争后主张亲俄政策,在“俄馆搬迁事件”中立功,被高宗提拔。日俄战争后一度拒绝与日本合作,斥责弟弟李完用的卖国行径。1907年陪同人质英亲王李垠到日本。日韩合并后参与汉城银行的工作,多次出任行长职务。

2、李完用(1858—1926):字敬德,号一堂。李允用同父异母的弟弟。近代韩国最大的卖国贼。“壬午军乱”后作为改革派到育英公院学习英语。 1887年协助朴定阳出使美国,是亲美派代表。清日战争后成为“贞洞派”骨干,从事亲美亲俄活动。“俄馆搬迁事件”后进入朴定阳内阁。日俄战争时被日本人拉拢,成为亲日派首领。1905年负责签订第二次《日韩协约》,是“乙巳五贼”之首。1907年签订第三次《日韩协约》。1909年伊藤博文死后,被反日刺客枪伤。1910年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出卖了整个韩国,被日本人封为伯爵。以后倡导日韩民族融和,遭韩国人民唾骂。

其他人物:

1、李景夏(1811—1891):字汝会。神贞太后赵氏的姻亲,原为丰壤赵氏的得力干将。高宗继位后受到大院君的重用,用狠毒的手段迫使大院君的政敌们一个个屈服。可惜当大院君成为“大老”后就失去了利用价值,转而投靠骊兴闵氏,帮助闵妃击退大院君的势力,掌握了重权。“壬午军乱”时被高宗罢免,遭流放。“甲申政变”时因其子李范晋营救王室有功,结束流亡生涯。谥号“襄肃”。

2、赵斗淳(1796—1870):字元七,号心菴。神贞太后赵氏的宠臣,出身于杨州赵氏,老论派的代表人物,高宗的老师。在金左根退下后担任领相之职。曾经坚决反对过大院君的改革政策,后被大院君罢免。谥号“文献”。

3、李景在(1800—1873):字季行,号松西、绍隐。丰壤赵氏的手下。在赵斗淳退下后担任领相之职。最初反对大院君的政策,后来被大院君笼络。后因年事过高而告退,将领相之职交给了金炳学。谥号“文简”。

4、崔益铉(1833—1906):字赞谦,号勉庵。儒生的代表人物。在大院君成为“大老”后不顾个人安危几次弹劾大院君的改革政策,是大院君第一次下台的导火线。后被流放到江华岛。清日战争后帮助闵妃鼓动儒生反对日本的侵略。日俄战争后组织义军抵抗日本殖民政策,失败后被抓到日本对马岛,以绝食殉国。

5、李裕元(1814—1888):字京春、号橘山、默农。丰壤赵氏的部下。早年帮助神贞太后赵氏对抗安东金氏。大院君第一次下台后出任领相,提出立高宗庶长子完和君为储君。后来出使清朝,得到李鸿章的支持。闵妃逼退神贞太后赵氏后就遭到冷落。“壬午军乱”时为了阻止大院君的独裁而鼓动元老大臣向大院君发出攻击,后参与日朝间的调停工作。谥号“忠文”。

6、安骥泳(1819—1881):字德步。大院君的坚定拥护者。但是由于言行偏激始终得不到重用。1876年朝日之间建交后,他就密谋废除高宗另立新君。可大院君和李载冕不愿参与其中。因此他决定拥立李载先为新国王,发动“辛巳斥邪运动”。1881年,此事败露,安骥泳被处死。

7、申宪(1810—1888):字国宾,号威堂,本名观浩。原本支持大院君锁国政策,发明了水雷炮,在抗击法国侵略时立功。后担任朝鲜的外交官,负责与日本签订《江华条约》。在亲眼目睹日本的强大后建议朝廷应当仿效日本进行改革,引起了高宗和闵妃的重视。“壬午军乱”时被当作是开放派的代表而遭到压制。谥号“壮肃”。

8、金允植(1835—1922):字洵卿,号云养。近代朝鲜的儒学家,闵妃的得力部下,亲清派的代表人物。《江华条约》签订后,就被派到清朝学习洋务运动。1882年,他在天津会见了清朝的官员李鸿章等人。后提倡以“时务”适当进行国政改革。“壬午军乱”时请清朝出兵。后得到高宗重用。“甲申政变”后偏向亲美,清日战争后又转投亲日派和亲俄派。日俄战争后便退出了政治舞台,从事思想教育工作。

9、鱼允中(1848—1896):字圣执,号一斋。亲清派的代表。1882年陪同金允植到天津学习洋务。后坚持亲清政策,遭到亲日派和亲俄派的反对。清日战争结束后加入了金弘集的亲日内阁。1896年“高宗俄馆搬迁”事件时作为朝奸被处死。谥号“忠肃”。

10、申应朝(1804—1899):字幼安,号桂田、苟菴。出身于名门平山申氏,宪宗和哲宗两朝的重臣。高宗登基后被迫下野。“壬午军乱”时被大院君相中,接替洪淳穆出任领相之职。“甲申政变”后退休,被聘为大院君的幕僚。谥号“文敬”。

11、金弘集(1842—1896):初名宏集,字景能,号道园、以政学斋。亲日派的首脑人物。1881年出使日本,学习日本维新政策。“甲申政变”后进入朝廷中枢,主张朝鲜应与日本结盟共同对抗大清国。清日战争时掌权,负责与日本签订《洪范十四条》。1896年发生“高宗俄馆搬迁”事件,金弘集作为朝奸被高宗下旨处斩。1910年平反。谥号“忠献”。

12、金长孙(1820—1882):旧式军人的首领,也是“壬午军乱”的发起者之一。因为儿子被闵谦镐抓住,鼓动大军发起军乱。后被到来的清朝军队击毙。

13、徐光范(1859—1910):字敍九,号纬山。达城徐氏的代表人物,开化党的领导人之一。与金玉均、朴泳孝等人一同发起“甲申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清日战争时随朴泳孝回到朝鲜,担任要职。后遭罢免。谥号“翼献”。

14、尹容善(1829—1905):字景圭,号自有斋。清日战争后进入朝廷中枢。1896年进入金炳始内阁,主张亲俄政策。金炳始死后多次担任领相之职,深得高宗重用。1898年“毒茶事件”后成功排挤了政敌沈舜泽。以后政策趋向保守,引起了高宗的不满。日俄战争时病逝。谥号“文忠”。

15、权重显(1854—1934):初名载衡,号经农。1891年担任朝鲜驻日本公使。后来负责对奥地利等国的外交活动。1895年进入金弘集内阁。日俄战争时作为韩国政府代表“慰劳”日军。1905年与李完用等人负责签订第二次《日韩协约》,是“乙巳五贼”之一。1907年被反日志士刺伤。日韩合并后积极从事亲日卖国活动,在朝鲜总督府担任要职。

16、李根泽(1865—1919):李景夏的远亲。“壬午军乱”时给从王宫逃出的闵妃安排避难之所,负责料理闵妃的饮食,因此得闵妃提拔。清日战争后主张亲日政策,反对韩国独立运动。1905年与李完用等人负责签订第二次《日韩协约》,是“乙巳五贼”之一。

17、穆麟德(1847—1901):原名莫伦多夫,德国外交家,被李鸿章聘为清朝的外交顾问。“壬午军乱”时随清军到达朝鲜,担任朝鲜的外交顾问,控制朝鲜外交。“甲申政变”后被闵妃笼络,成为朝鲜亲俄派首领,因此被李鸿章罢官,担任闵妃的私人顾问。清日战争后协助朝鲜政府到上海购买军火,失败后逃往宁波。